地推宣传
经营场景
支付
解决方案介绍



4月21日,长城汽车发布2023年一季报,一季度公司营收290.39亿元,同比下降13.63%;归母净利润1.74亿元,同比下降89.34%;若扣掉非经常性损益,公司归母净利润则净亏损2.17亿元。[蜡烛]

这也是公司自上市以来继2020年一季度扣非净利润发生亏损后再次亏损,不同之处在于上次是由于疫情因素导致车企扣非净利润普遍亏损。

公司一季度汽车销量累计21.99万辆,同比下降22.41%,除长城皮卡销量维持正增长外,其他品牌销量均出现下降,作为公司顶梁柱品牌,哈佛销量同比下降24.58%。

请输入图说

新能源汽车业务方面,情况同样不容乐观,一季度公司新能源汽车销量2.78万辆,同比下降21.45%,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仅为12.67%。

2022年公司190万辆销售目标实际完成106.17万辆;2023年公司销售目标从此前设立的不低于280万辆下调为不低于16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40%。

销量主要依靠哈弗,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低

作为SUV专业户,公司旗下哈弗、WEY和坦克品牌车型均为SUV,2022年公司SUV车型销量占比达到72.76%,其中哈弗对公司销量贡献最大。

2016年长城汽车销量107.45万辆,其中哈弗销量93.8万辆,占比达到87.3%,此后2017年到2020年由于哈弗销量增速大幅放缓,增长基本陷入停滞,公司整体销量增长缓慢。

2021年在欧拉销量贡献下,公司汽车整体销量增速有所提升,同比增长15.24%,销量创历史新高达到128.1万辆。

2022年和2023年一季度虽然坦克和皮卡销量分别同比有较大幅度增长,但由于其基数较小,对整体影响较小,在哈弗销量大幅下降的拖累下,整体销量分别下降16.66%和22.41%,

而作为曾经的SUV销冠车型哈弗H6,2023年一季度销量仅4.8万辆,同比下降32.8%,较2016年同期下降60.33%,已被比亚迪宋PLUS DMI等车型远远甩在身后。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钛媒体产业研究部

2021年之前公司新能源汽车销量基本来自欧拉,2021年欧拉销量13.5万辆,同比增长140%,其中四季度销量5.03万辆,同比增长54.4%,公司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高至13.16%。

进入2022年之后欧拉销量出现下降,2022年和2023年一季度欧拉销量分别为13.5万辆和1.77万辆,分别同比下降22.98%和47.37%;公司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为13.18万辆和2.78万辆,分别同比下降3.74%和47.34%。

而旗下提供高端新能源汽车的品牌魏派销量更是从2020年一季度的2.6万辆大幅下降至2023年一季度的3403量,下降幅度达到86.91%。

对于长城来说,公司目前新能源汽车业务面临的困境可谓用低端守不住,高端上不去来形容。

在竞争激烈的低端市场,欧拉销量大幅下降,而在中高端市场,魏派未获市场认可,也导致公司2022年和2023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在整体销量大幅下滑的背景下并没有提高,依然维持在较低水平。

2023年公司设立的新能源汽车销售目标60万辆,一季度公司仅完成4.63%,从公司目前动作来看,也在努力向电动化转型,公司在2023年上海车展发布的近30款产品中,新能源产品占15款。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钛媒体产业研究部

关于文章完整内容分析,可升级为钛媒体PRO用户阅读全文。

在化学纤维业务拖累下,澳洋健康(002172.SZ)急需寻求利润增长,不过却仍未摆脱扭亏失败的魔咒。3月23日晚间澳洋健康披露年报,2022年公司实现营收20.21亿元,同比下滑33.27%;实现归母净利润-1538.98万元。在前三季度实现盈利的情况下,澳洋健康于第四季度一举亏掉了全部利润。[蜡烛]

为实现向大健康业务全面转型,澳洋健康在2022年完成了粘胶短纤业务相关的全部资产出售。但“瘦身”后,新业务却尚未挑起大梁。此外,募投项目爬坡速度未达预期、高额的负债,澳洋健康的压力着实不小。

财务费用支出致全年亏损,转型效果尚未显现

在化学纤维及大健康双主业发展不及预期后,澳洋健康在2022年上半年出售完毕化学纤维相关业务,实现了转型升级,但尚未扭转颓势。

相较于2021年营收30.29亿元、归母净利润-10.39亿元,2022年公司营收依旧呈下滑态势,并持续了以往的亏损局面。

这是一个图

分单季度来看,澳洋健康第1至第4单季度分别实现营收6.44亿元、3.92亿元、6.44亿元、3.41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3249.89万元、1352.79万元、-2118.74万元、-4022.92万元。事实上,前三季度澳洋健康尚盈利2483.94万元。但在第三单季度,澳洋健康再度陷入亏损,更在第四季度将前期利润一举亏完。

年报披露第二天,有网友在贴吧表示,“2022年营业额20亿,一二季盈利,三四季亏损,可能是1.8亿盖专家楼导致的亏损”。钛媒体APP致电澳洋健康求证下半年亏损原因,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主要是财务费用支出比较多。公司只是把子公司阜宁澳洋化学纤维的相关业务进行出售,阜宁澳洋未出表,相关债务仍需继续偿还。此外,还有一些诉讼事项以及确认在年报里的一笔澳洋新材料资产处置收益转到了2023年一季度,所以导致了第三、四季度的亏损。

报告期内,澳洋健康三大业务板块医疗服务、医药物流、化学纤维分别实现营收10.07亿元、9.98亿元、1691.94万元,占总营收的比重分别为49.8%、49.36%、0.84%。

由于国内粘胶短纤市场竞争激烈,粘胶短纤产品销量和利润下降,个别子公司甚至出现了持续亏损的情况。2019年至2022年,化学纤维业务毛利率分别为-4.73%、-17.29%、-3.70%、19.29%,营收占比分别为39.73%、39.38%、34.78%、0.84%。

2021年起澳洋健康就开始着手出售化学纤维相关业务。2022年5月,澳洋健康完成了子公司阜宁澳洋差别化粘胶短纤和普通粘胶纤维制造和销售业务相关的全部资产出售,转让款合计17.27亿元。同年12月28日,澳洋健康以3180万元出让了澳洋新材料100%股权,该部分股权出售收益约2582.78万元将在2023年一季度予以确认。

在全面完成向大健康业务转型后,澳洋健康主要业务范围集中在医疗服务,形成了医、康、养护联动发展模式。与此同时,澳洋健康成立了澳洋生物科技及与其业务相关的子公司,力求在功能性食品、保健品的销售业务上进行探索,寻求新的业绩增长渠道。2022年贵玺系列滋补、养生产品已实现上市,但澳洋生物科技实现的净利润为-185.13万元。

  1. 数据方面来看,医疗服务与医药物流利润占比分别为70.13%、28.71%,毛利率分别为19.63%、8.11%,分别同比增长-1.07%、1.26%,利润占比较大的医疗服务毛利率反而出现下滑迹象。
  2. 行业相关人士分析称,在已有存量市场,行业不是共同成长,而是此消彼长。在行业红利消失,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很多企业陷主营业务增长乏力的困境,纷纷在战略层面展开角逐,开展多元产品迭代、多元创业和多元并购,以此谋求在细分领域开辟新的市场增量或在新的行业发展红利。

募投项目不及预期,管理层嗅到危机

  • 2018年12月,港城康复医院建设项目和澳洋医院三期综合用房建设项目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如今上述项目运营期已满四年。
  • 根据《2016年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四次修订稿)》,港城康复医院建设项目预计效益为运营期年均销售收入7523.28万元,年均税后利润1526.35万元;澳洋医院三期综合用房建设项目预计效益为运营期年均销售收入9725.1万元,年均税后利润2419.88万元。

2022年澳洋医院三期综合用房建设项目实现的效益为2404.83万元,累计实现效益占累计预计效益的比例为114.24%。

但港城康复医院建设项目的表现却与预期差距不小。2022年,该项目实现的效益为371.82万元,较上年减少14.87万元。澳洋健康表示,港城康复医院建设项目实现效益未达预期且差距较大,主要是由于一方面港城康复项目系新成立康复医院,其处于业绩爬坡阶段,第一年、第二年收入爬坡速度未达预期;另一方面,过去几年项目所在地的医护人员平均用人成本提升较快,同时两票制等政策压缩了药品利润空间,为了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港城康复医院相比效益预测时加大了人力物力的投入,从而导致利润空间收窄。

钛媒体APP注意到,澳洋健康的资产负债率再创新高,已超越2021年的98.67%达到99.01%。其中,仅短期负债便已超过货币资金。2022年末,澳洋健康货币资金为9.84亿元,短期借款为11.76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为1.41亿元。

此外,由澳洋健康或及子公司担保的于未来12个月内到期的金融负债金额为17.88亿元,高于货币资金和应收票据余额的11.88亿元。

为减小偿债压力、流动性风险以及经营亏损对持续经营带来的风险,澳洋健康管理层制定了以下应对计划:控股股东澳洋集团以持有的已发行且未受质押或冻结的1亿股股票,订立不可撤销承诺,承诺当澳洋健康及其子公司偿还银行借款或应付票据需要资金支持时,将使用股权质押等合理方式提供资金支持,且该部分股权除上述用途外,不向任何其他方质押或出售;编制现金流量计划,考虑缩减管理费用等间接费用、推迟项目研发及减少资本性支出;与相关金融机构开展新一轮的融资沟通,签订贷款合同以保证未来12个月内的银行贷款资金。

同样不容乐观的还有现金流。年报显示,澳洋健康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380.29万元,延续了2021年的亏损态势,同比下滑1.01%。业绩层面的不振也在二级市场有所反应,3月27日澳洋健康股价低开3.74元/股,较历史最高点已跌去约85%。(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陆雯燕)

普通的去除间距

只有a标签包裹img

p包a标签再包img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钛媒体注: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壹番YIFAN (ID:finance_yifan),作者 | 太史詹姆斯,钛媒体经授权发布。

算上4月27日即将开始的“成都行”,年初才推出的“东方甄选看世界”已经有了9个合集了,其中包括“湖南行”、“滑雪季”和“马来西亚行”。

今年2月2日,提前结束假期的董宇辉在“看世界”直播间开启了“云南行”直播间;随后,俞敏洪在多个公开场合宣布要进军文旅行业。

“旅游”二字,无疑将成为东方甄选下一步的重点方向,而这个时间点选的相当老到。

一方面,在如今的疫后复苏阶段,旅游首当其冲,正是供不应求的入场好时机;另一方面,今年也是抖音在包括旅游市场的本地生活领域发力的关键年;最重要的是,现在也是刚拿到6.48亿元股份的东方甄选151名骨干员工士气最旺盛的时刻。

除了旅游这块新蛋糕,俞敏洪又该如何继续让东方甄选长线发挥它的揽金之术呢?

闯进旅游,第二增长曲线?

年初,东方甄选推出了“看世界”的账号,主打旅游式带货。

2月,董宇辉首发团在丽江受到了文旅局局长接见,两天的直播销售总额突破5000万元。其中,旅行线路产品销售金额超过1700万元,刷新了抖音平台跟团旅游单品销售纪录。整个2月的云南之行累计销售云南当地的旅游产品1.05亿元。

4月13日,“东方甄选看世界”张家界直播活动收官。这次虽然没有董宇辉,但在顿顿和彤彤的带领下,为期三天的直播活动一直霸占着抖音全国团购带货榜首,总销售额达到3190万元。

4月15日,东方甄选在浙江乌镇西栈景区的好物专场销售额破亿。不但有董宇辉对浙江籍作家20分钟的解读,还有越剧《红楼梦》、临平滚灯、辑里湖丝、越窑青瓷瓯乐等非遗表演团队的加入。

俞敏洪给东方甄选定的下一步方向就是旅游。老俞透露说,要培养一批能“讲课”的导游。

这也是新东方和携程不太一样的地方——东方甄选不单单要搞旅游直播,还要做旅行社。新东方在招聘平台放出了旅游招商产品、旅游主播和产品经理等多个职位,产品经理主要负责国内游产品的线路设计、资源采购和定价运营。

就像新东方CEO周成刚在直播时调侃的那样,他们可以先组两个团试试,老俞可以带中国农村的团,他来带世界大都市的团。

相比单纯的农产品带货主播,导游兼旅游主播更加劳动密集型,可能也是新东方更需要的。

毕竟,俞敏洪带领新东方转型的初衷,就是解决在“双减”压力下的老师冗余问题,而单纯的农产品带货主播由于互联网的马太效应,消耗不了太多的人力,让擅长站在前台的老师去做供应链这种幕后英雄,又可能产生职位不匹配的矛盾。

旅游直播的局面打开,每个新东方文化导游带一个团,就相当于过去教一个班,这种模式上的转变绝对顺滑。

据新东方执行总裁杨志辉介绍,新东方的文旅业务将面向全年龄段,并且不光利用东方甄选等线上渠道,还会利用学校和学习中心作为线下分销渠道。

而且,东方甄选拓展文旅行业还是相当有利可图的。财报数据显示,它在截至2022年11月30日的半年时间里的GMV是48亿元。我们可以简单把这个数值的2倍,也就是96亿元作为东方甄选的年度GMV。

携程直播2021年的预售GMV是25亿元,如果东方甄选能赶上携程那这就是一块相当不错的增量业务。

不能错过的五一爆单时机

东方甄选的转型不光考虑了自己内在的资源禀赋,其实也是顺势而为。

抖音是它目前唯一打开局面的平台,而近期的诸多消息表明,涉及到部分旅游业务在内的本地生活业务是抖音今年的重点。

据晚点LatePost报道,抖音本地生活2023年的GMV目标是4000亿元。其中,到店及酒旅业务2900亿元,外卖业务1000亿元。

成为万能入口是抖音的野心。正如2022年张楠在内部会上所说的那样,抖音不光可以用来刷视频和购物,也可以用来选餐厅、买机票、订酒店和定旅游计划。

虽然携程这样的在线旅游OTA在供应链方面有着足够宽阔的护城河,当年的美团铁军也没能动摇它的根基,但在抖音进军电商的时候也有不少人没想到它能对猫狗拼盘踞多时的市场,形成这么强、这么快的冲击。

《2022中国数字旅游地图研究报告》

在全国经济的疫后复苏阶段,旅游消费无疑充当了排头兵。携程、飞猪的报告表明,2023年“五一”假期的机票、酒店和景区门票预订均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

携程大交通市场搜索指数显示,截至4月20日,2023年五一假期的境内机票搜索热度,恢复至2019年同期110%;“五一黄金周”境内酒店市场搜索热度相较2019年五一同期也增长近200%。

对于向文旅转型的东方甄选来说,今年“五一”就相当于旅游界的双十一,是爆单和宣传推广的绝佳时机。

这个五一节,由于热门旅游目的地太过于火爆,游客已经开始向小众目的地溢出。携程预测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五一假期的五线城市旅游订单较2019年增长了157%,而这些城市正是东方甄选可以用来旅游结合农产品带货的完美契合点。

《2023年“五一”假期旅游预测报告》

不得不提的还有最近出圈的网红城市淄博。它的五一整体旅游订单较2019年上涨441%。淄博不单单有烧烤,还有周村古商城、潭溪山和齐文化博物馆等自然和人文特质充沛的景点。

这对于东方甄选来说绝对是个不错的学习案例——淄博的特产可以放到直播间售卖,淄博的旅游景点可以让新东方的老师们带着人文情怀陪大家畅游,而烧烤一类的探店则可以成为新东方下下一步增量业务的方向。

拓展平台,“花”落谁家?

在“东方甄选看世界”4月19日的直播当中,俞敏洪提到,自己人生的最大遗憾是没有出国留学过,建议董宇辉能出国留学。

这并不意味着董宇辉真的会全职去读书,毕竟市场上对于东方甄选能否“去董宇辉”的质疑还没有消退,但他如果要出国,此期间东方甄选应该用什么产品来配合呢?

而这里的思考,也就是指向东方甄选的增量问题。

前面提到的旅游直播应该是会有的。4月20日,新东方官宣了阔别三年的“国际游学”项目的回归。将来,申请到国际名校的董宇辉可以在现场给大家来一场游学项目的直播带货。

图源:网络

东方甄选这样还可以顺势开始海外拓展。

新东方有出海计划应该并不令人意外。毕竟,它庞大的英语老师团队在语言能力和国际化视野上是有优势的。而且,抖音上的顶流罗永浩和疯狂小杨哥也做过TikTok出海的尝试,摸着老罗过河的俞敏洪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除了TikTok,东方甄选还会拓展哪些平台呢?

东方甄选出圈后不久就开始重押自营模式,今年1月底,投资了1752万元在河南焦作扩建烤肠工厂。

如果坚持走这个方向,那么就不太需要淘宝直播的供应链优势了。这可能也是东方甄选去年在淘宝直播开设了“东方甄选”和“东方甄选旗舰店”两家店铺之后,并没有后续实际运营的原因之一。

按照东方甄选的知识分子调性,它应该也不会去“老铁”聚集的快手;它虽然发展了自己的独立电商APP,但这条路的难度显而易见,短时间内难以见到成效。

今年,东方甄选在国内渠道上的最大变量应该就是视频号了。

近日,腾讯产业投资基金的全资子公司林芝腾讯入股了东方甄选的全资母公司北京新东方迅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持股比例9.99%。双方的利益绑定已经完成,下一步应该会在直播带货的市场上掀起点浪花来了。

图源:企查查

持观望态度的应该是东方甄选一方。毕竟,视频号的直播带货运转的时间还不长,运营上的表现还有待观察。而且,现在老俞已经有了下一步的方向,这么稳步前进,也许能在未来等到一份条件优厚的视频号合作协议。

“新东方在线”今年年初改名为“东方甄选”标志着新东方的成功转型。虽然股价迅速跌了一多半,但“东方甄选”估值依然不低。旅游是个不错的第二曲线,但在今年

的爆发性反弹之后,伴随着全球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持续性有待观察。

不过,最好的消息是,受到股权激励的董宇辉应该一时半刻走不了了。

无

根据《2022年中国饮品行业产品报告》显示,在取样的40个新茶饮品牌中,椰乳使用频次占据榜首,有37个品牌上新了椰子元素产品,占全部取样品牌的92.5%。另据头豹数据显示,预计未来椰汁液体饮品市场规模在2026年可达到213.6亿元。

这不仅是一次全新的口味革命,更意味着从生产到供应链端的体系性变革。

在椰乳敲开了市场的消费者心智大门之后,椰子水、椰奶、椰子油等各类产品形态正在逐步渗透进更为广泛的食品领域。



作为椰乳品类的开创者,椰基植物饮品牌菲诺通过开发“厚椰乳”这一极具开创性的明星产品,首次将椰基带入咖啡、茶饮场景,掀起了一股“生椰”热潮。截至2022年,菲诺生产的厚椰乳销售额已达10亿元,并已制作出了6亿杯生椰拿铁,进入线下15余万家咖啡、茶饮门店,成为了80%头部咖啡茶饮品牌的供应商。

在这一亮眼业绩的支撑下,菲诺整体业绩始终维持在100%的增长。

不过,仅仅做椰乳领域的第一名,远远不能满足菲诺的“野心”。摆在眼前的近万亿饮品市场,无法不让人心动——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到2027年,中国软饮料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8105亿元。

那么,以椰基产品起家的菲诺,究竟要怎样撬动更大的植物基市场呢?答案是,椰子水。

3.5元的椰子水,菲诺开启从乳到饮的战略升级

椰子水,是一个看上去简单,其实十分难啃的骨头。

从原料到工艺,都是极高的挑战。而更难的问题在于,如何才能做出一款足够便宜又好喝的椰子水。

“从前两年开始,所有人就都在催我们上椰子水,可直到现在才推出这款产品,之所以拖这么久,始终卡在产品上。”从植物基概念被引入中国后,椰子水一直头顶着高端、健康的光环。但菲诺创始人张凯却希望,让植物基产品回归食品的本质。

菲诺创始人张凯

菲诺创始人张凯

在他看来,随着菲诺在原料产业链和品类创新能力方面的不断增强,每一个产品都有被重做一遍的机会。“创造植物基产品的更多可能,让每个人都拥有一款属于自己的椰基产品。”

相比始终处于6-15元价位的传统高价位椰子水,3.5元左右的菲诺椰子水的推出,不仅实现了菲诺让每个人都能享用椰基产品的梦想,更是让这一原本小众的产品具备了撬动大众消费的能力。

这是一次从乳到饮的战略性切换。菲诺正在试图以全品类椰基产品,打开大众消费市场的大门。

纵观传统椰子水产品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聚焦在两点:供应链和价格。

作为菲诺的首席产品经理,张凯的产品开发原则是“好喝不贵”。他始终坚持,“好喝”要始终优先于“不贵”。因此,如何最大程度的优化供应链能力,保证椰子水的味道,成了菲诺开发椰子水产品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

椰子水的原料端是最难做的。作为所有水果中最娇贵的一个品种,含有202种矿物质的椰子水极为容易变质,不能高温杀菌,难以长时间保存。

为了保证椰子水的新鲜口感,不同于很多国际品牌在产地进行取水灌装,再进行成品进口的模式,菲诺选择的是将采摘下来的椰子鲜果进行冷藏进口,在工业水平更加发达的地区进行灌装。这样的模式,不仅可以较成品进口的时间节省两个半月的时间,最大程度保证椰子水的新鲜度,更可以快速的适应消费市场的变化,根据消费者的需要调整产品模式。

价格是更棘手的问题。目前,海南当地椰子的收购价则为5元/个。虽然泰国或越南等地的价格相对便宜,但如果按照菲诺采摘、冷藏、进口到中国再进行取水灌装的工序,少说也要卖到15块一盒,才有可能平衡成本。

而想要把价格高昂的椰子原料成本降下来,则需进行系统化的生产管理,提升对原料的利用效率。

从成分上,椰子可以拆分为三个部分:椰壳、椰子水以及椰子肉。

基于发挥椰子的最大价值的原则,椰子水可以生产天然椰汁或气泡椰子水;椰肉榨汁后的椰肉汁则可以制作椰奶油、椰酸奶,并通过与椰子水混合形成厚椰乳、零糖椰乳以及生椰拿铁,椰肉的残渣还可以成为饲料的原材料;椰壳则可以制成活性炭、床垫以及工艺品。

“很多人问我,是如何做到如此大量级还能实现好货不贵的?在我们看来,椰子是一个农产品,我们能把成本控制得较低,并非椰子的单价低,而在于如何把这些东西合理的运用起来,从供应链和产业链的角度对原料进行合理运用,不造成浪费。”通过利用不同阶段的椰子,以及椰子的不同部分,进行产品的组合调配,让产品的口味达到最优,实现成本的最优化。对于在张凯看来,“做食品,消费者喜好是我们唯一的追求。”

打磨供应链,让产品发光

回望菲诺的产品发展史,从椰子冻、椰乳、厚椰乳到生椰拿铁,相比这些看上去工艺更加复杂的产品,看上去最简单直接的椰子水,实际上是菲诺酝酿了7年的产品。

如果说,3.5元的椰子水是菲诺供应链和产品能力的极致体现,那么此前每一款产品的落地,都代表了供应链和产品能力的逐步升级。

无

以首款产品椰子冻为例。作为一款发源于越南街头,让吃遍全球的张凯都惊艳不已的产品,椰子冻是一个“重耗材”的品类——生产一个椰子冻需要消耗两个椰子原料,大批量的原料采购需求,对一个初入市场的全新品牌来说是极大的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摸索供应链的机会。

最终,中国第一款低温冷藏椰子冻的爆火,给菲诺打下了最初的供应链基础。

由此开始,菲诺用了8年时间,建立了自有的原材料管理体系。一方面,为上游供应链提供科学化的种植管理方案,与原材料供应商共同建立标准化的管理体系;另一方面,提升菲诺对自身的体量把控能力,通过准确的预估,让椰农有目标的逐步提升种植水平,保质保量,不打价格战。

更重要的是,椰子冻的成功,切实验证了椰基产品的市场接受度。由此开始,透明百利包袋装椰汁、大麦若叶椰汁、零糖椰汁……持续的新品类探索成为了菲诺产品研发的核心思路。

既然椰汁的口感备受认可,那么椰子水与椰肉混合榨汁后的醇厚口感,也必然更受欢迎。

经过两年的试水,解决了酸性椰子水与中性椰肉混合后产生化学反应的问题,生打椰正式推向市场。

此时,更多的产品排列组合尝试也开始了。

百利包椰汁倒进杯子里,椰子冻切块放进去,风靡茶饮界的新产品——生打椰椰冻的初代模型就此诞生了。

另一边,菲诺又展开了与咖啡的跨界合作,推出了生椰拿铁这一风靡全国的超级爆款。

为了带动椰乳这一全新品类的健康发展,菲诺还与瑞幸咖啡联合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及椰基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布了《椰乳》团体标准。从原辅料要求、感官要求、包括可溶性固形物、脂肪、蛋白在内的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食品添加剂、生产加工过程卫生要求,对椰乳制定细化标准,同时也对厚椰乳品类做明显区分。

无

市场的热烈反响也同步反哺着菲诺的原料端和供应链能力。目前,菲诺的原料均来自泰国、越南、印尼和中国海南等光照充足优质产区,并对椰子有着十分详细的采摘和品相筛选标准——从椰子树结果开始,直至200天后,椰子内部糖分达到峰值后方可进行采摘;椰子水要求颜色清澈、气味纯正、糖度达标6.8brix、pH酸碱度5.4-6.5;椰肉需呈均匀白色、无瑕疵、椰肉厚度达0.5cm。

此外,为了进一步提升产能,强化供应链优势,3月23日,菲诺海南文昌工厂正式启动。这是除浙江桐乡外,菲诺组建的第二家、产能最大的自有工厂,每年可为该品牌贡献10万吨产能。该工厂占地约38亩,覆盖椰浆饮品、厚椰乳、椰子水等8条生产线,可实现原料处理、加工、调配、杀菌、灌装、打包全流程。

无

从原料到供应链,这是一个没有捷径的逐步进阶过程。“我对原材料非常重视,这是对工艺创新、生产以及产品质量的保障,也许我们在流量和广告上面比较吝啬一点,但对原料是一点都不吝啬的。”张凯对菲诺的供应链能力颇有自信,据他介绍,目前其供应链管理经验足以应对现有产量3倍以上的供应需求。在此基础上,还将进一步加大对原材料的索取力度。

在全域市场,探索椰基的更大价值

一款好产品想要获得大众消费者的认可,还需要强有力的全域渠道建设能力。

在线上渠道方面,菲诺把渠道重心集中在主流电商平台上。一方面,通过打造咖啡店、便利店、DIY、囤货等咖啡场景,树立消费者心智;另一方面,利用抽奖、咖啡店协助赠送等方式,让消费者进行品尝。

作为全国著名的人口大省河南,则成为了菲诺试水线下消费场景的样板市场。数据显示,2022年河南省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6万亿、达61345.05亿元,同比增长3.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0.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

不仅消费能力可观,河南的线下商超体系也健全且自成体系。不仅有着以丹尼斯为代表的商超体系,用户们的线下购物习惯更是根深蒂固。不少经销商跟张凯反映,很多当地消费者愿意开车排队一小时,就为了去逛一逛商场。此外,郑州的线下商场也极为聚集,以当地最为繁华的金水区为例,著名的丹尼斯百货集团在同一区域中集中了从一天地、二天地、三天地一直到七天地的七个大型商场,集中了当地最为优质的线下渠道资源。

对于处于零售早期阶段的菲诺来说,这种集中式的线下渠道,能实现低成本、高效的曝光,有利于产品快速切入消费者使用和购买场景。数据显示,菲诺的两款新品生椰小拿铁和零糖小椰乳上市仅半年,销售额就突破了1个亿,其中80%的销量来自线下市场。这一线下模式已得到初步验证。

面对远比B端市场复杂的C端系统,菲诺计划用2023年一整年的时间,验证铺设线下C端渠道的方法论,并在2024-2025的两年时间里,进行全国的大范围复制。

而在线上渠道方面,菲诺计划进行有效的消费者沟通,形成规模化和体系化的运作方式,促进菲诺的品牌认知度。

与此同时,菲诺还将同时强化B端业务,加强与大客户的紧密合作,共同在应用层面进行产研发。并以椰奶油和椰皇泥两大新产品,进行辅食、烘焙等更广泛的行业拓展,覆盖尚处于空白的增量市场。

“我们并不觉得菲诺只是一个B端品牌。”在张凯看来,这并不是一个B端企业向C端转型成功的故事。他希望,未来的菲诺能在B端和C端业务上取得平衡,成为一个真正的品牌,“我们准备好了”。

这是一次新品类+新场景的创新性变革,更是一次供应链和成本层面的深挖与创新。菲诺正在以其全面的产品能力和远大的目标,重新定义椰基产品,向着更宽广的市场不断开拓创新。

全新的椰基产品时代,即将来临。

(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消研所, 编辑谢璇)

内容提要:

1、网传江浙两省各地工业利润断崖式下降,是真的吗?64

2、这张图表的确反映了江浙一带民营经济大省的工业实际情况;

3、为什么浙江和江苏工业利润的下降幅度大于全国平均水平?

一、网传江浙两省各地工业利润断崖式下降,是真的吗?

最近两天,网络盛传一张“2023年前两月江浙各地市规上工业利润排名”图表。该图表显示,浙江、江苏两省的21个地级市,仅有4个城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同比增长,超过8成的其他17个城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同比下降。其中降幅超过20%的多达15个,占比71%。其中有6个城市规工利润腰斩,比如衢州降幅高达68.2%,杭州、宁波、南京、绍兴的下降幅度都超过了50%。

由于这张图表没有标注数据来源,所以,不清楚其数据来源何处。

国家统计局并不公布省以下城市的规模以上工业收入和利润数据,很显然,这张图表的数据并非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浙江省并未发布各地工业利润数据。其最新的经济数据仅能在3月17日浙江省统计局官网《1-2月浙江经济运行回暖向好平稳开局》一文中找到。但该文并未披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数据。

省以下的两个省会城市,南京和杭州,均未公布2023年1-2月份的经济数据。南京最新公布的统计信息也是整个3月份公布的唯一一个介绍经济情况的信息是3月24日的《顶压前行稳增长 蓄势聚能开新局——“南京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解读》。

杭州市统计局挺有意思,在统计数据的进度数据栏目中,公布了一个“2023年2月月报”的信息,但点击进去,公布的是一张2022年南京三个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表格。

总之,可以确认的是,这张表格的数据,并非来自各地统计部门。因为如果两个省统计局和省会统计局官网没有公布这类数据,其它城市基本上也不可能会公布。

二、这张图表的确反映了江浙一带民营经济大省的工业实际情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3年1-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为8872.1亿元,同比下降22.9%。

分经济成分看,所有经济成分的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均大幅度下降。其中外商和港澳台企业下降幅度最大,下降了35.7%,私营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了19.9%,股份制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了19.4%,国有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也下降了17.5%。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中,江苏省和这浙江省,1-2月的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分别只有878.1亿元和393.6亿元,分别下滑25.8%和48%,下滑幅度比全国平均水平更大,特别是浙江省,下滑幅度全国第二。

3月24日,江苏省统计局官网在《1—2月全省经济运行简况》一文中披露,1—2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税收收入1901.2亿元,增长7.6%;全省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2%。

3月24日,浙江省统计局官网《1-2月浙江经济运行回暖向好平稳开局》一文披露,1-2月,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106亿元,与上年同期持平;工业和制造业用电量均下降3.1%;全省货运量同比下降0.3%;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1.7%;税收收入1806亿元,下降2.5%。

从两省披露的数据看,1-2月浙江省工业增加值、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幅均明显低于浙江省,税收则是江苏增长7.6%,浙江下降1.5%。结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这两省工业利润下降幅度,说明浙江的经济形势特别是制造业更为严峻。

三、为什么浙江和江苏工业利润的下降幅度大于全国平均水平?

江苏、浙江两省各地工业企业利润以超过平均降幅的幅度大幅下降,其实是中国经济体制和宏观经济的一个缩影。这两个省工业经营困难,利润下降,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我们越来越多的资源都集中配给了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导致了民营企业的生存困难。

大家应该注意到,今年以来的经济微弱复苏,主要是依靠货币宽松、信用扩张、投资基建来推升和刺激的。而这几年承接信贷扩张和基建投资项目的,主要都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和其他国有企业。也就是说,这几年,包括疫情后经济复苏的12-2月,我们更多的资源都集中配给了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蛋糕就这么多,分给国有资本的多了,民营资本得到的必然减少。而浙江、江苏,恰恰是民营企业最集中的大省,浙江的民营企业占比更大。

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1-2月,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506亿元,同比增长9.9%。但其中非工业企业利润3057亿元,同比增长75.8%,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449亿元,同比下降17.5%。国有非工业企业主要是金融企业、通讯企业和能源供应企业,这些企业正是承接信贷扩张和基建投资的主要对象。

而难以承接信贷资源、投资基建资源的私营资本中的外商和港澳台工业企业利润下降幅度最大,下降了35.7%,私营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了19.9%,也高于平均水平。

大家看看这两组数据。2022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1%,其中,国有资本固投增长10.5%,民间固投增长 0.9%。2023年1—2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5%,其中,国有资本固投增长11.8%,民间固投同比增长0.8%。

二是内需低迷对制造业的经营造成了较大的困难。

江浙不仅是民营经济大省,还是消费品制造业大省,当然也是能源资源型工业小省。

工业生产出来的产品,最终的去处是消费。其中一部分用于投资中的基建,一部分用于出口,一部分用于社会的最终消费。2023年1—2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067亿元,同比增长3.5%,比投资的增速5.5%要低三分之一。其中江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08亿元,同比增长4.9%;浙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10亿元,同比增长1.5%。

江浙作为全国消费品制造业大省,其工业产品主要用于消费。在消费增长低迷,工业品出厂价格又因需求不足、供过于求从去年四季度开始明显下降,这两个省受到的影响当然比别的资源型工业占比大的省要大得多。

三是出口订单下滑对外向程度高地区的制造业影响更大

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海外需求持续降温,叠加西方供应链从大陆向东南亚、印度、欧洲、北美转移,导致我国出口也迅速回落。今年1-2月份,我国商品出口人民币计价同比增长3.1%,但美元计价同比下降6.8%。

而江浙,特别是浙江的制造业对外依赖度又特别高,冲击当然就更为严重。2022年,浙江对外依赖度在全国最高,达41.3%。江苏的对外依赖度比浙江低,但也达到了28.3%。所以当商品出口下降时,对江浙特别是浙江制造业的影响,当然也更大。

根据海关数据,2023年1-2月,人民币计价的江苏省商品出口下降5.7%,浙江省商品出口下降6.4%。美元计价的分别下降了14.8%和15.4%。

内需低迷,叠加外贸出口订单减少,对江浙特别是浙江这样的制造业大省和对外依存度较高的省的工业而言,打击当然非常之大。企业的设备、折旧、人工、资金成本基本上都是固定的,内需和外贸不能增长甚至下降,利润当然会受到较大的挤压。

【作者:徐三郎】

12312312

4月21日,长城汽车发布2023年一季报,一季度公司营收290.39亿元,同比下降13.63%;归母净利润1.74亿元,同比下降89.34%;若扣掉非经常性损益,公司归母净利润则净亏损2.17亿元。[蜡烛]

这也是公司自上市以来继2020年一季度扣非净利润发生亏损后再次亏损,不同之处在于上次是由于疫情因素导致车企扣非净利润普遍亏损。

公司一季度汽车销量累计21.99万辆,同比下降22.41%,除长城皮卡销量维持正增长外,其他品牌销量均出现下降,作为公司顶梁柱品牌,哈佛销量同比下降24.58%。

请输入图说

新能源汽车业务方面,情况同样不容乐观,一季度公司新能源汽车销量2.78万辆,同比下降21.45%,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仅为12.67%。

2022年公司190万辆销售目标实际完成106.17万辆;2023年公司销售目标从此前设立的不低于280万辆下调为不低于16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40%。

销量主要依靠哈弗,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低

作为SUV专业户,公司旗下哈弗、WEY和坦克品牌车型均为SUV,2022年公司SUV车型销量占比达到72.76%,其中哈弗对公司销量贡献最大。

2016年长城汽车销量107.45万辆,其中哈弗销量93.8万辆,占比达到87.3%,此后2017年到2020年由于哈弗销量增速大幅放缓,增长基本陷入停滞,公司整体销量增长缓慢。

2021年在欧拉销量贡献下,公司汽车整体销量增速有所提升,同比增长15.24%,销量创历史新高达到128.1万辆。

2022年和2023年一季度虽然坦克和皮卡销量分别同比有较大幅度增长,但由于其基数较小,对整体影响较小,在哈弗销量大幅下降的拖累下,整体销量分别下降16.66%和22.41%,

而作为曾经的SUV销冠车型哈弗H6,2023年一季度销量仅4.8万辆,同比下降32.8%,较2016年同期下降60.33%,已被比亚迪宋PLUS DMI等车型远远甩在身后。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钛媒体产业研究部

2021年之前公司新能源汽车销量基本来自欧拉,2021年欧拉销量13.5万辆,同比增长140%,其中四季度销量5.03万辆,同比增长54.4%,公司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高至13.16%。

进入2022年之后欧拉销量出现下降,2022年和2023年一季度欧拉销量分别为13.5万辆和1.77万辆,分别同比下降22.98%和47.37%;公司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为13.18万辆和2.78万辆,分别同比下降3.74%和47.34%。

而旗下提供高端新能源汽车的品牌魏派销量更是从2020年一季度的2.6万辆大幅下降至2023年一季度的3403量,下降幅度达到86.91%。

对于长城来说,公司目前新能源汽车业务面临的困境可谓用低端守不住,高端上不去来形容。

在竞争激烈的低端市场,欧拉销量大幅下降,而在中高端市场,魏派未获市场认可,也导致公司2022年和2023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在整体销量大幅下滑的背景下并没有提高,依然维持在较低水平。

2023年公司设立的新能源汽车销售目标60万辆,一季度公司仅完成4.63%,从公司目前动作来看,也在努力向电动化转型,公司在2023年上海车展发布的近30款产品中,新能源产品占15款。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钛媒体产业研究部

关于文章完整内容分析,可升级为钛媒体PRO用户阅读全文。

2022年对环保行业上市公司来说,这一年过得尤为艰难。

4月底5月初,环保上市公司2022年年报基本发布完毕。“环保圈”统计190家在A股、港股和新加坡上市的环保企业年报,结果发现,190家企业中,有93家营业收入负增长,占比48.95%;124家归母净利润负增长,占比达65.26%。也就是说,过去一年,有近五成环保上市公司营收下滑,六成多环保上市公司净利润下降。

不过,国内市政环卫领域的头部企业玉禾田(300815.SZ)2022年年报业绩却逆势增长,实现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双增长。玉禾田能取得如此成绩实属难得。

年报公布之后,市场给予积极回应,股价顺势大涨。不过,近期股价却遭遇连续下跌,最大跌幅接近10%,上涨动力略显不足,难道投资者对玉禾田仍心存顾忌?

业绩表现喜忧参半

玉禾田前身为深圳市玉禾田物业清洁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主营物业清洁业务和市政环卫业务,2015年,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身处环境卫生管理行业,玉禾田上游为环卫设备、清洗剂、清洗工具等环卫装备和清洁用品制造商;下游为城市环境卫生主管部门、物业管理公司、公共交通枢纽等等。

2022年玉禾田实现营业收入53.94亿元,同比增长11.58%,归母净利润4.94亿元,同比增长4.61%;2023年Q1实现营业收入14.17亿元,同比增长11.21%,归母净利润1.40亿元,同比增长8.54%。从历史营收来看,玉禾田营收增长非常稳健,并且历史上利润增速一直高于营收增速。

2022年,玉禾田强化目标引领,坚持“产业与资本并举、规模与效益并重”,市政环卫和物业清洁两大主营业务经营业绩稳中有进,两业务营业收入分别占比80.17%、19.77%。虽然营业收入持续拉升,但是市政环卫、物业清洁两大业务毛利率双双下滑,分别降低0.5%、1.15%,公司销售毛利率也降低0.26%。

对此,玉禾田董秘郭瑾告诉钛媒体APP,公司合并了垃圾分类和智慧照明板块后,财务数据结构性变化所致,剔除上述板块,市政环卫板块整体毛利率下滑仅0.74%,主要由于服务外包(2022年冬季除雪费用)、车辆燃油费用上升所致。

今年3月1日,在2023环境企业家媒体见面会上,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会长、清新环境总裁李其林就表示,环保产业要警惕“低毛利陷阱”。而环保产业的“低毛利陷阱”,则是指跟过去相比,环保产业的毛利率有所降低。

随着玉禾田市政环卫占比不断增加、营收规模扩大的同时,2022年公司应收账款逐年增加达到22.71亿元,占总资产比例的37.11%,同比增长8.38%,那么巨额应收账款未来是否会对公司经营有影响?

针对上述问题,钛媒体APP咨询玉禾田,公司表示,目前公司现金流稳定,由地方财政预算出资,根据每月作业效果打分,按月或季度支付,支付周期在1-3个月。同时,公司劳动力密集,人员工资在总运营成本中占比50%以上,也因此造成地方政府大概率会保证按期支付,以免拖欠弱势群体工资。

高ROE和轻资产模式

常言道,资本市场是实体经济的晴雨表。从环保板块指数的表现来看,近年来大部分环保公司股价走势表现确实不好,而股价低迷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环保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了问题。

从外部环境看,环保板块在经历2018年金融去杠杆所带来的冲击之后,一直处于业务调整、优化的过程,因而二级市场难有板块性的机遇。

从企业内部看,大部分环保公司的重资产模式让人诟病,如做垃圾处理、环保工程的公司。与其他环保公司不一样的是,玉禾田主营的市政环卫和物业清洁业务都是轻资产业务,固定资产主要为车辆、设备,仅占总资产的20%。

轻资产模式使得环卫服务公司的资产周转较快,反而较其他环保公司的ROE高出不少。从统计数据来看,玉禾田的ROE水平远超过侨银环保,除玉禾田专注于精细化运营,在费用方面控制得当外,也是由于公司是纯粹的市政环卫和物业保洁运营商,没有涉足环卫车辆设备或者末端垃圾处置等业务资产周转率远超同行,进而提升公司ROE。

理论上讲,ROE越高的公司,给股东带来的回报自然越高。当筛选股票时,作为衡量企业盈利的指标,ROE无可替代。巴菲特曾说,如果只能选择一个指标来衡量公司业绩的话,那就选净资产收益率。长期高ROE的公司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有着很强的盈利能力,相对应地对股价有正向引导作用。

行业规模扩大,增速放缓,隐忧显现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投入,近年来我国城镇化率显著提升。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的城镇化率已达63.89%,城镇常住人口已达9.02亿。根据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数据,预计到2025年,我国的城镇化率有可能达到67.8%,到2035年有可能达到74.39%。

而未来我国城镇化率的不断提升及城市市容市貌标准的逐渐贯彻落实,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市场需求将持续释放。根据华西证券的研报,我国的公共环卫市场规模在未来5年内将持续保持8%-10%的增速,且其中的市场化占比将持续提升。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中国环保产业实现增加值1.78万亿元,占GDP的2.1%,同比增长7.1%。预计到2025年,中国环保产业规模将达到3万亿元以上。虽然目前市场需求继续释放,但是目前环保产业总体增速已经放缓,这可能是整个环保行业遇冷的关键因素。

4月18日,在中国环博会同期活动——2023中国环境技术大会上,光大环境执行董事、副总裁胡延国表示,环保企业现在的日子“非常不好过”,以前是跑马圈地、快速增长,现在随着城镇化进入一定阶段后,无论是固废还是污水,都已经达到瓶颈期。

实际上,环保行业也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对一线环卫工人和清洁人员需求量较大,老龄化的加速也给行业带来压力。

截至2021年末,玉禾田、启迪环境、侨银股份、福龙马、新安洁、盈峰环境和宇通重工员工总数分别为7.49万人、7.06万人、5.84万人、5.13万人、1.39万人、1.34万人和1.09万人。其中,环卫服务业务占比较高的玉禾田、侨银股份、启迪环境和新安洁,一线生产/服务员工数量占员工总数之比皆在95%以上。

另外,从从业人员构成角度看,由于环保行业工作时间长、薪酬低,从业者基本以年龄较大的退休人员或者外来人员为主,且学历在高中及以下居多。以上市公司玉禾田和侨银环保为例,两者的人工成本在总成本中占比都在60%以上。

研报显示,未来随着环保公司业务规模的快速扩大,其员工人数持续增加。尽管不断紧盯行业发展趋势,不断提高项目的机械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但如相关措施的实施效果未能完全覆盖成本上升,则将可能对环保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不利。(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翟智超)

携程发布2022年Q3财报:净营收69亿元,同比上升29%;格力地产:免税集团前三季营收12.64亿元,净利润2.16亿元;爱立信面临额外一年的美国合规监督;华纳兄弟探索:预计到2024年底将产生高达53亿美元的税前重组费用;推特更新了隐私信息政策,将删除个人实时位置分享功能;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家卫生健康委:四方面着手,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携程发布2022年Q3财报:净营收69亿元,同比上升29%;格力地产:免税集团前三季营收12.64亿元,净利润2.16亿元;爱立信面临额外一年的美国合规监督;华纳兄弟探索:预计到2024年底将产生高达53亿美元的税前重组费用;推特更新了隐私信息政策,将删除个人实时位置分享功能;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家卫生健康委:四方面着手,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携程发布2022年Q3财报:净营收69亿元,同比上升29%;格力地产:免税集团前三季营收12.64亿元,净利润2.16亿元;爱立信面临额外一年的美国合规监督;华纳兄弟探索:预计到2024年底将产生高达53亿美元的税前重组费用;推特更新了隐私信息政策,将删除个人实时位置分享功能;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家卫生健康委:四方面着手,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携程发布2022年Q3财报:净营收69亿元,同比上升29%;格力地产:免税集团前三季营收12.64亿元,净利润2.16亿元;爱立信面临额外一年的美国合规监督;华纳兄弟探索:预计到2024年底将产生高达53亿美元的税前重组费用;推特更新了隐私信息政策,将删除个人实时位置分享功能;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家卫生健康委:四方面着手,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


4月21日,长城汽车发布2023年一季报,一季度公司营收290.39亿元,同比下降13.63%;归母净利润1.74亿元,同比下降89.34%;若扣掉非经常性损益,公司归母净利润则净亏损2.17亿元。[蜡烛]

这也是公司自上市以来继2020年一季度扣非净利润发生亏损后再次亏损,不同之处在于上次是由于疫情因素导致车企扣非净利润普遍亏损。

公司一季度汽车销量累计21.99万辆,同比下降22.41%,除长城皮卡销量维持正增长外,其他品牌销量均出现下降,作为公司顶梁柱品牌,哈佛销量同比下降24.58%。

请输入图说

新能源汽车业务方面,情况同样不容乐观,一季度公司新能源汽车销量2.78万辆,同比下降21.45%,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仅为12.67%。

2022年公司190万辆销售目标实际完成106.17万辆;2023年公司销售目标从此前设立的不低于280万辆下调为不低于16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40%。

销量主要依靠哈弗,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低

作为SUV专业户,公司旗下哈弗、WEY和坦克品牌车型均为SUV,2022年公司SUV车型销量占比达到72.76%,其中哈弗对公司销量贡献最大。

2016年长城汽车销量107.45万辆,其中哈弗销量93.8万辆,占比达到87.3%,此后2017年到2020年由于哈弗销量增速大幅放缓,增长基本陷入停滞,公司整体销量增长缓慢。

2021年在欧拉销量贡献下,公司汽车整体销量增速有所提升,同比增长15.24%,销量创历史新高达到128.1万辆。

2022年和2023年一季度虽然坦克和皮卡销量分别同比有较大幅度增长,但由于其基数较小,对整体影响较小,在哈弗销量大幅下降的拖累下,整体销量分别下降16.66%和22.41%,

而作为曾经的SUV销冠车型哈弗H6,2023年一季度销量仅4.8万辆,同比下降32.8%,较2016年同期下降60.33%,已被比亚迪宋PLUS DMI等车型远远甩在身后。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钛媒体产业研究部

2021年之前公司新能源汽车销量基本来自欧拉,2021年欧拉销量13.5万辆,同比增长140%,其中四季度销量5.03万辆,同比增长54.4%,公司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高至13.16%。

进入2022年之后欧拉销量出现下降,2022年和2023年一季度欧拉销量分别为13.5万辆和1.77万辆,分别同比下降22.98%和47.37%;公司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为13.18万辆和2.78万辆,分别同比下降3.74%和47.34%。

而旗下提供高端新能源汽车的品牌魏派销量更是从2020年一季度的2.6万辆大幅下降至2023年一季度的3403量,下降幅度达到86.91%。

对于长城来说,公司目前新能源汽车业务面临的困境可谓用低端守不住,高端上不去来形容。

在竞争激烈的低端市场,欧拉销量大幅下降,而在中高端市场,魏派未获市场认可,也导致公司2022年和2023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在整体销量大幅下滑的背景下并没有提高,依然维持在较低水平。

2023年公司设立的新能源汽车销售目标60万辆,一季度公司仅完成4.63%,从公司目前动作来看,也在努力向电动化转型,公司在2023年上海车展发布的近30款产品中,新能源产品占15款。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钛媒体产业研究部

关于文章完整内容分析,可升级为钛媒体PRO用户阅读全文。

在化学纤维业务拖累下,澳洋健康(002172.SZ)急需寻求利润增长,不过却仍未摆脱扭亏失败的魔咒。3月23日晚间澳洋健康披露年报,2022年公司实现营收20.21亿元,同比下滑33.27%;实现归母净利润-1538.98万元。在前三季度实现盈利的情况下,澳洋健康于第四季度一举亏掉了全部利润。[蜡烛]

为实现向大健康业务全面转型,澳洋健康在2022年完成了粘胶短纤业务相关的全部资产出售。但“瘦身”后,新业务却尚未挑起大梁。此外,募投项目爬坡速度未达预期、高额的负债,澳洋健康的压力着实不小。

财务费用支出致全年亏损,转型效果尚未显现

在化学纤维及大健康双主业发展不及预期后,澳洋健康在2022年上半年出售完毕化学纤维相关业务,实现了转型升级,但尚未扭转颓势。

相较于2021年营收30.29亿元、归母净利润-10.39亿元,2022年公司营收依旧呈下滑态势,并持续了以往的亏损局面。

这是一个图

分单季度来看,澳洋健康第1至第4单季度分别实现营收6.44亿元、3.92亿元、6.44亿元、3.41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3249.89万元、1352.79万元、-2118.74万元、-4022.92万元。事实上,前三季度澳洋健康尚盈利2483.94万元。但在第三单季度,澳洋健康再度陷入亏损,更在第四季度将前期利润一举亏完。

年报披露第二天,有网友在贴吧表示,“2022年营业额20亿,一二季盈利,三四季亏损,可能是1.8亿盖专家楼导致的亏损”。钛媒体APP致电澳洋健康求证下半年亏损原因,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主要是财务费用支出比较多。公司只是把子公司阜宁澳洋化学纤维的相关业务进行出售,阜宁澳洋未出表,相关债务仍需继续偿还。此外,还有一些诉讼事项以及确认在年报里的一笔澳洋新材料资产处置收益转到了2023年一季度,所以导致了第三、四季度的亏损。

报告期内,澳洋健康三大业务板块医疗服务、医药物流、化学纤维分别实现营收10.07亿元、9.98亿元、1691.94万元,占总营收的比重分别为49.8%、49.36%、0.84%。

由于国内粘胶短纤市场竞争激烈,粘胶短纤产品销量和利润下降,个别子公司甚至出现了持续亏损的情况。2019年至2022年,化学纤维业务毛利率分别为-4.73%、-17.29%、-3.70%、19.29%,营收占比分别为39.73%、39.38%、34.78%、0.84%。

2021年起澳洋健康就开始着手出售化学纤维相关业务。2022年5月,澳洋健康完成了子公司阜宁澳洋差别化粘胶短纤和普通粘胶纤维制造和销售业务相关的全部资产出售,转让款合计17.27亿元。同年12月28日,澳洋健康以3180万元出让了澳洋新材料100%股权,该部分股权出售收益约2582.78万元将在2023年一季度予以确认。

在全面完成向大健康业务转型后,澳洋健康主要业务范围集中在医疗服务,形成了医、康、养护联动发展模式。与此同时,澳洋健康成立了澳洋生物科技及与其业务相关的子公司,力求在功能性食品、保健品的销售业务上进行探索,寻求新的业绩增长渠道。2022年贵玺系列滋补、养生产品已实现上市,但澳洋生物科技实现的净利润为-185.13万元。

  1. 数据方面来看,医疗服务与医药物流利润占比分别为70.13%、28.71%,毛利率分别为19.63%、8.11%,分别同比增长-1.07%、1.26%,利润占比较大的医疗服务毛利率反而出现下滑迹象。
  2. 行业相关人士分析称,在已有存量市场,行业不是共同成长,而是此消彼长。在行业红利消失,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很多企业陷主营业务增长乏力的困境,纷纷在战略层面展开角逐,开展多元产品迭代、多元创业和多元并购,以此谋求在细分领域开辟新的市场增量或在新的行业发展红利。

募投项目不及预期,管理层嗅到危机

  • 2018年12月,港城康复医院建设项目和澳洋医院三期综合用房建设项目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如今上述项目运营期已满四年。
  • 根据《2016年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四次修订稿)》,港城康复医院建设项目预计效益为运营期年均销售收入7523.28万元,年均税后利润1526.35万元;澳洋医院三期综合用房建设项目预计效益为运营期年均销售收入9725.1万元,年均税后利润2419.88万元。

2022年澳洋医院三期综合用房建设项目实现的效益为2404.83万元,累计实现效益占累计预计效益的比例为114.24%。

但港城康复医院建设项目的表现却与预期差距不小。2022年,该项目实现的效益为371.82万元,较上年减少14.87万元。澳洋健康表示,港城康复医院建设项目实现效益未达预期且差距较大,主要是由于一方面港城康复项目系新成立康复医院,其处于业绩爬坡阶段,第一年、第二年收入爬坡速度未达预期;另一方面,过去几年项目所在地的医护人员平均用人成本提升较快,同时两票制等政策压缩了药品利润空间,为了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港城康复医院相比效益预测时加大了人力物力的投入,从而导致利润空间收窄。

钛媒体APP注意到,澳洋健康的资产负债率再创新高,已超越2021年的98.67%达到99.01%。其中,仅短期负债便已超过货币资金。2022年末,澳洋健康货币资金为9.84亿元,短期借款为11.76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为1.41亿元。

此外,由澳洋健康或及子公司担保的于未来12个月内到期的金融负债金额为17.88亿元,高于货币资金和应收票据余额的11.88亿元。

为减小偿债压力、流动性风险以及经营亏损对持续经营带来的风险,澳洋健康管理层制定了以下应对计划:控股股东澳洋集团以持有的已发行且未受质押或冻结的1亿股股票,订立不可撤销承诺,承诺当澳洋健康及其子公司偿还银行借款或应付票据需要资金支持时,将使用股权质押等合理方式提供资金支持,且该部分股权除上述用途外,不向任何其他方质押或出售;编制现金流量计划,考虑缩减管理费用等间接费用、推迟项目研发及减少资本性支出;与相关金融机构开展新一轮的融资沟通,签订贷款合同以保证未来12个月内的银行贷款资金。

同样不容乐观的还有现金流。年报显示,澳洋健康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380.29万元,延续了2021年的亏损态势,同比下滑1.01%。业绩层面的不振也在二级市场有所反应,3月27日澳洋健康股价低开3.74元/股,较历史最高点已跌去约85%。(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陆雯燕)

普通的去除间距

只有a标签包裹img

p包a标签再包img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钛媒体注: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壹番YIFAN (ID:finance_yifan),作者 | 太史詹姆斯,钛媒体经授权发布。

算上4月27日即将开始的“成都行”,年初才推出的“东方甄选看世界”已经有了9个合集了,其中包括“湖南行”、“滑雪季”和“马来西亚行”。

今年2月2日,提前结束假期的董宇辉在“看世界”直播间开启了“云南行”直播间;随后,俞敏洪在多个公开场合宣布要进军文旅行业。

“旅游”二字,无疑将成为东方甄选下一步的重点方向,而这个时间点选的相当老到。

一方面,在如今的疫后复苏阶段,旅游首当其冲,正是供不应求的入场好时机;另一方面,今年也是抖音在包括旅游市场的本地生活领域发力的关键年;最重要的是,现在也是刚拿到6.48亿元股份的东方甄选151名骨干员工士气最旺盛的时刻。

除了旅游这块新蛋糕,俞敏洪又该如何继续让东方甄选长线发挥它的揽金之术呢?

闯进旅游,第二增长曲线?

年初,东方甄选推出了“看世界”的账号,主打旅游式带货。

2月,董宇辉首发团在丽江受到了文旅局局长接见,两天的直播销售总额突破5000万元。其中,旅行线路产品销售金额超过1700万元,刷新了抖音平台跟团旅游单品销售纪录。整个2月的云南之行累计销售云南当地的旅游产品1.05亿元。

4月13日,“东方甄选看世界”张家界直播活动收官。这次虽然没有董宇辉,但在顿顿和彤彤的带领下,为期三天的直播活动一直霸占着抖音全国团购带货榜首,总销售额达到3190万元。

4月15日,东方甄选在浙江乌镇西栈景区的好物专场销售额破亿。不但有董宇辉对浙江籍作家20分钟的解读,还有越剧《红楼梦》、临平滚灯、辑里湖丝、越窑青瓷瓯乐等非遗表演团队的加入。

俞敏洪给东方甄选定的下一步方向就是旅游。老俞透露说,要培养一批能“讲课”的导游。

这也是新东方和携程不太一样的地方——东方甄选不单单要搞旅游直播,还要做旅行社。新东方在招聘平台放出了旅游招商产品、旅游主播和产品经理等多个职位,产品经理主要负责国内游产品的线路设计、资源采购和定价运营。

就像新东方CEO周成刚在直播时调侃的那样,他们可以先组两个团试试,老俞可以带中国农村的团,他来带世界大都市的团。

相比单纯的农产品带货主播,导游兼旅游主播更加劳动密集型,可能也是新东方更需要的。

毕竟,俞敏洪带领新东方转型的初衷,就是解决在“双减”压力下的老师冗余问题,而单纯的农产品带货主播由于互联网的马太效应,消耗不了太多的人力,让擅长站在前台的老师去做供应链这种幕后英雄,又可能产生职位不匹配的矛盾。

旅游直播的局面打开,每个新东方文化导游带一个团,就相当于过去教一个班,这种模式上的转变绝对顺滑。

据新东方执行总裁杨志辉介绍,新东方的文旅业务将面向全年龄段,并且不光利用东方甄选等线上渠道,还会利用学校和学习中心作为线下分销渠道。

而且,东方甄选拓展文旅行业还是相当有利可图的。财报数据显示,它在截至2022年11月30日的半年时间里的GMV是48亿元。我们可以简单把这个数值的2倍,也就是96亿元作为东方甄选的年度GMV。

携程直播2021年的预售GMV是25亿元,如果东方甄选能赶上携程那这就是一块相当不错的增量业务。

不能错过的五一爆单时机

东方甄选的转型不光考虑了自己内在的资源禀赋,其实也是顺势而为。

抖音是它目前唯一打开局面的平台,而近期的诸多消息表明,涉及到部分旅游业务在内的本地生活业务是抖音今年的重点。

据晚点LatePost报道,抖音本地生活2023年的GMV目标是4000亿元。其中,到店及酒旅业务2900亿元,外卖业务1000亿元。

成为万能入口是抖音的野心。正如2022年张楠在内部会上所说的那样,抖音不光可以用来刷视频和购物,也可以用来选餐厅、买机票、订酒店和定旅游计划。

虽然携程这样的在线旅游OTA在供应链方面有着足够宽阔的护城河,当年的美团铁军也没能动摇它的根基,但在抖音进军电商的时候也有不少人没想到它能对猫狗拼盘踞多时的市场,形成这么强、这么快的冲击。

《2022中国数字旅游地图研究报告》

在全国经济的疫后复苏阶段,旅游消费无疑充当了排头兵。携程、飞猪的报告表明,2023年“五一”假期的机票、酒店和景区门票预订均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

携程大交通市场搜索指数显示,截至4月20日,2023年五一假期的境内机票搜索热度,恢复至2019年同期110%;“五一黄金周”境内酒店市场搜索热度相较2019年五一同期也增长近200%。

对于向文旅转型的东方甄选来说,今年“五一”就相当于旅游界的双十一,是爆单和宣传推广的绝佳时机。

这个五一节,由于热门旅游目的地太过于火爆,游客已经开始向小众目的地溢出。携程预测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五一假期的五线城市旅游订单较2019年增长了157%,而这些城市正是东方甄选可以用来旅游结合农产品带货的完美契合点。

《2023年“五一”假期旅游预测报告》

不得不提的还有最近出圈的网红城市淄博。它的五一整体旅游订单较2019年上涨441%。淄博不单单有烧烤,还有周村古商城、潭溪山和齐文化博物馆等自然和人文特质充沛的景点。

这对于东方甄选来说绝对是个不错的学习案例——淄博的特产可以放到直播间售卖,淄博的旅游景点可以让新东方的老师们带着人文情怀陪大家畅游,而烧烤一类的探店则可以成为新东方下下一步增量业务的方向。

拓展平台,“花”落谁家?

在“东方甄选看世界”4月19日的直播当中,俞敏洪提到,自己人生的最大遗憾是没有出国留学过,建议董宇辉能出国留学。

这并不意味着董宇辉真的会全职去读书,毕竟市场上对于东方甄选能否“去董宇辉”的质疑还没有消退,但他如果要出国,此期间东方甄选应该用什么产品来配合呢?

而这里的思考,也就是指向东方甄选的增量问题。

前面提到的旅游直播应该是会有的。4月20日,新东方官宣了阔别三年的“国际游学”项目的回归。将来,申请到国际名校的董宇辉可以在现场给大家来一场游学项目的直播带货。

图源:网络

东方甄选这样还可以顺势开始海外拓展。

新东方有出海计划应该并不令人意外。毕竟,它庞大的英语老师团队在语言能力和国际化视野上是有优势的。而且,抖音上的顶流罗永浩和疯狂小杨哥也做过TikTok出海的尝试,摸着老罗过河的俞敏洪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除了TikTok,东方甄选还会拓展哪些平台呢?

东方甄选出圈后不久就开始重押自营模式,今年1月底,投资了1752万元在河南焦作扩建烤肠工厂。

如果坚持走这个方向,那么就不太需要淘宝直播的供应链优势了。这可能也是东方甄选去年在淘宝直播开设了“东方甄选”和“东方甄选旗舰店”两家店铺之后,并没有后续实际运营的原因之一。

按照东方甄选的知识分子调性,它应该也不会去“老铁”聚集的快手;它虽然发展了自己的独立电商APP,但这条路的难度显而易见,短时间内难以见到成效。

今年,东方甄选在国内渠道上的最大变量应该就是视频号了。

近日,腾讯产业投资基金的全资子公司林芝腾讯入股了东方甄选的全资母公司北京新东方迅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持股比例9.99%。双方的利益绑定已经完成,下一步应该会在直播带货的市场上掀起点浪花来了。

图源:企查查

持观望态度的应该是东方甄选一方。毕竟,视频号的直播带货运转的时间还不长,运营上的表现还有待观察。而且,现在老俞已经有了下一步的方向,这么稳步前进,也许能在未来等到一份条件优厚的视频号合作协议。

“新东方在线”今年年初改名为“东方甄选”标志着新东方的成功转型。虽然股价迅速跌了一多半,但“东方甄选”估值依然不低。旅游是个不错的第二曲线,但在今年

的爆发性反弹之后,伴随着全球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持续性有待观察。

不过,最好的消息是,受到股权激励的董宇辉应该一时半刻走不了了。

无

根据《2022年中国饮品行业产品报告》显示,在取样的40个新茶饮品牌中,椰乳使用频次占据榜首,有37个品牌上新了椰子元素产品,占全部取样品牌的92.5%。另据头豹数据显示,预计未来椰汁液体饮品市场规模在2026年可达到213.6亿元。

这不仅是一次全新的口味革命,更意味着从生产到供应链端的体系性变革。

在椰乳敲开了市场的消费者心智大门之后,椰子水、椰奶、椰子油等各类产品形态正在逐步渗透进更为广泛的食品领域。



作为椰乳品类的开创者,椰基植物饮品牌菲诺通过开发“厚椰乳”这一极具开创性的明星产品,首次将椰基带入咖啡、茶饮场景,掀起了一股“生椰”热潮。截至2022年,菲诺生产的厚椰乳销售额已达10亿元,并已制作出了6亿杯生椰拿铁,进入线下15余万家咖啡、茶饮门店,成为了80%头部咖啡茶饮品牌的供应商。

在这一亮眼业绩的支撑下,菲诺整体业绩始终维持在100%的增长。

不过,仅仅做椰乳领域的第一名,远远不能满足菲诺的“野心”。摆在眼前的近万亿饮品市场,无法不让人心动——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到2027年,中国软饮料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8105亿元。

那么,以椰基产品起家的菲诺,究竟要怎样撬动更大的植物基市场呢?答案是,椰子水。

3.5元的椰子水,菲诺开启从乳到饮的战略升级

椰子水,是一个看上去简单,其实十分难啃的骨头。

从原料到工艺,都是极高的挑战。而更难的问题在于,如何才能做出一款足够便宜又好喝的椰子水。

“从前两年开始,所有人就都在催我们上椰子水,可直到现在才推出这款产品,之所以拖这么久,始终卡在产品上。”从植物基概念被引入中国后,椰子水一直头顶着高端、健康的光环。但菲诺创始人张凯却希望,让植物基产品回归食品的本质。

菲诺创始人张凯

菲诺创始人张凯

在他看来,随着菲诺在原料产业链和品类创新能力方面的不断增强,每一个产品都有被重做一遍的机会。“创造植物基产品的更多可能,让每个人都拥有一款属于自己的椰基产品。”

相比始终处于6-15元价位的传统高价位椰子水,3.5元左右的菲诺椰子水的推出,不仅实现了菲诺让每个人都能享用椰基产品的梦想,更是让这一原本小众的产品具备了撬动大众消费的能力。

这是一次从乳到饮的战略性切换。菲诺正在试图以全品类椰基产品,打开大众消费市场的大门。

纵观传统椰子水产品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聚焦在两点:供应链和价格。

作为菲诺的首席产品经理,张凯的产品开发原则是“好喝不贵”。他始终坚持,“好喝”要始终优先于“不贵”。因此,如何最大程度的优化供应链能力,保证椰子水的味道,成了菲诺开发椰子水产品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

椰子水的原料端是最难做的。作为所有水果中最娇贵的一个品种,含有202种矿物质的椰子水极为容易变质,不能高温杀菌,难以长时间保存。

为了保证椰子水的新鲜口感,不同于很多国际品牌在产地进行取水灌装,再进行成品进口的模式,菲诺选择的是将采摘下来的椰子鲜果进行冷藏进口,在工业水平更加发达的地区进行灌装。这样的模式,不仅可以较成品进口的时间节省两个半月的时间,最大程度保证椰子水的新鲜度,更可以快速的适应消费市场的变化,根据消费者的需要调整产品模式。

价格是更棘手的问题。目前,海南当地椰子的收购价则为5元/个。虽然泰国或越南等地的价格相对便宜,但如果按照菲诺采摘、冷藏、进口到中国再进行取水灌装的工序,少说也要卖到15块一盒,才有可能平衡成本。

而想要把价格高昂的椰子原料成本降下来,则需进行系统化的生产管理,提升对原料的利用效率。

从成分上,椰子可以拆分为三个部分:椰壳、椰子水以及椰子肉。

基于发挥椰子的最大价值的原则,椰子水可以生产天然椰汁或气泡椰子水;椰肉榨汁后的椰肉汁则可以制作椰奶油、椰酸奶,并通过与椰子水混合形成厚椰乳、零糖椰乳以及生椰拿铁,椰肉的残渣还可以成为饲料的原材料;椰壳则可以制成活性炭、床垫以及工艺品。

“很多人问我,是如何做到如此大量级还能实现好货不贵的?在我们看来,椰子是一个农产品,我们能把成本控制得较低,并非椰子的单价低,而在于如何把这些东西合理的运用起来,从供应链和产业链的角度对原料进行合理运用,不造成浪费。”通过利用不同阶段的椰子,以及椰子的不同部分,进行产品的组合调配,让产品的口味达到最优,实现成本的最优化。对于在张凯看来,“做食品,消费者喜好是我们唯一的追求。”

打磨供应链,让产品发光

回望菲诺的产品发展史,从椰子冻、椰乳、厚椰乳到生椰拿铁,相比这些看上去工艺更加复杂的产品,看上去最简单直接的椰子水,实际上是菲诺酝酿了7年的产品。

如果说,3.5元的椰子水是菲诺供应链和产品能力的极致体现,那么此前每一款产品的落地,都代表了供应链和产品能力的逐步升级。

无

以首款产品椰子冻为例。作为一款发源于越南街头,让吃遍全球的张凯都惊艳不已的产品,椰子冻是一个“重耗材”的品类——生产一个椰子冻需要消耗两个椰子原料,大批量的原料采购需求,对一个初入市场的全新品牌来说是极大的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摸索供应链的机会。

最终,中国第一款低温冷藏椰子冻的爆火,给菲诺打下了最初的供应链基础。

由此开始,菲诺用了8年时间,建立了自有的原材料管理体系。一方面,为上游供应链提供科学化的种植管理方案,与原材料供应商共同建立标准化的管理体系;另一方面,提升菲诺对自身的体量把控能力,通过准确的预估,让椰农有目标的逐步提升种植水平,保质保量,不打价格战。

更重要的是,椰子冻的成功,切实验证了椰基产品的市场接受度。由此开始,透明百利包袋装椰汁、大麦若叶椰汁、零糖椰汁……持续的新品类探索成为了菲诺产品研发的核心思路。

既然椰汁的口感备受认可,那么椰子水与椰肉混合榨汁后的醇厚口感,也必然更受欢迎。

经过两年的试水,解决了酸性椰子水与中性椰肉混合后产生化学反应的问题,生打椰正式推向市场。

此时,更多的产品排列组合尝试也开始了。

百利包椰汁倒进杯子里,椰子冻切块放进去,风靡茶饮界的新产品——生打椰椰冻的初代模型就此诞生了。

另一边,菲诺又展开了与咖啡的跨界合作,推出了生椰拿铁这一风靡全国的超级爆款。

为了带动椰乳这一全新品类的健康发展,菲诺还与瑞幸咖啡联合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及椰基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布了《椰乳》团体标准。从原辅料要求、感官要求、包括可溶性固形物、脂肪、蛋白在内的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食品添加剂、生产加工过程卫生要求,对椰乳制定细化标准,同时也对厚椰乳品类做明显区分。

无

市场的热烈反响也同步反哺着菲诺的原料端和供应链能力。目前,菲诺的原料均来自泰国、越南、印尼和中国海南等光照充足优质产区,并对椰子有着十分详细的采摘和品相筛选标准——从椰子树结果开始,直至200天后,椰子内部糖分达到峰值后方可进行采摘;椰子水要求颜色清澈、气味纯正、糖度达标6.8brix、pH酸碱度5.4-6.5;椰肉需呈均匀白色、无瑕疵、椰肉厚度达0.5cm。

此外,为了进一步提升产能,强化供应链优势,3月23日,菲诺海南文昌工厂正式启动。这是除浙江桐乡外,菲诺组建的第二家、产能最大的自有工厂,每年可为该品牌贡献10万吨产能。该工厂占地约38亩,覆盖椰浆饮品、厚椰乳、椰子水等8条生产线,可实现原料处理、加工、调配、杀菌、灌装、打包全流程。

无

从原料到供应链,这是一个没有捷径的逐步进阶过程。“我对原材料非常重视,这是对工艺创新、生产以及产品质量的保障,也许我们在流量和广告上面比较吝啬一点,但对原料是一点都不吝啬的。”张凯对菲诺的供应链能力颇有自信,据他介绍,目前其供应链管理经验足以应对现有产量3倍以上的供应需求。在此基础上,还将进一步加大对原材料的索取力度。

在全域市场,探索椰基的更大价值

一款好产品想要获得大众消费者的认可,还需要强有力的全域渠道建设能力。

在线上渠道方面,菲诺把渠道重心集中在主流电商平台上。一方面,通过打造咖啡店、便利店、DIY、囤货等咖啡场景,树立消费者心智;另一方面,利用抽奖、咖啡店协助赠送等方式,让消费者进行品尝。

作为全国著名的人口大省河南,则成为了菲诺试水线下消费场景的样板市场。数据显示,2022年河南省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6万亿、达61345.05亿元,同比增长3.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0.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

不仅消费能力可观,河南的线下商超体系也健全且自成体系。不仅有着以丹尼斯为代表的商超体系,用户们的线下购物习惯更是根深蒂固。不少经销商跟张凯反映,很多当地消费者愿意开车排队一小时,就为了去逛一逛商场。此外,郑州的线下商场也极为聚集,以当地最为繁华的金水区为例,著名的丹尼斯百货集团在同一区域中集中了从一天地、二天地、三天地一直到七天地的七个大型商场,集中了当地最为优质的线下渠道资源。

对于处于零售早期阶段的菲诺来说,这种集中式的线下渠道,能实现低成本、高效的曝光,有利于产品快速切入消费者使用和购买场景。数据显示,菲诺的两款新品生椰小拿铁和零糖小椰乳上市仅半年,销售额就突破了1个亿,其中80%的销量来自线下市场。这一线下模式已得到初步验证。

面对远比B端市场复杂的C端系统,菲诺计划用2023年一整年的时间,验证铺设线下C端渠道的方法论,并在2024-2025的两年时间里,进行全国的大范围复制。

而在线上渠道方面,菲诺计划进行有效的消费者沟通,形成规模化和体系化的运作方式,促进菲诺的品牌认知度。

与此同时,菲诺还将同时强化B端业务,加强与大客户的紧密合作,共同在应用层面进行产研发。并以椰奶油和椰皇泥两大新产品,进行辅食、烘焙等更广泛的行业拓展,覆盖尚处于空白的增量市场。

“我们并不觉得菲诺只是一个B端品牌。”在张凯看来,这并不是一个B端企业向C端转型成功的故事。他希望,未来的菲诺能在B端和C端业务上取得平衡,成为一个真正的品牌,“我们准备好了”。

这是一次新品类+新场景的创新性变革,更是一次供应链和成本层面的深挖与创新。菲诺正在以其全面的产品能力和远大的目标,重新定义椰基产品,向着更宽广的市场不断开拓创新。

全新的椰基产品时代,即将来临。

(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消研所, 编辑谢璇)

内容提要:

1、网传江浙两省各地工业利润断崖式下降,是真的吗?64

2、这张图表的确反映了江浙一带民营经济大省的工业实际情况;

3、为什么浙江和江苏工业利润的下降幅度大于全国平均水平?

一、网传江浙两省各地工业利润断崖式下降,是真的吗?

最近两天,网络盛传一张“2023年前两月江浙各地市规上工业利润排名”图表。该图表显示,浙江、江苏两省的21个地级市,仅有4个城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同比增长,超过8成的其他17个城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同比下降。其中降幅超过20%的多达15个,占比71%。其中有6个城市规工利润腰斩,比如衢州降幅高达68.2%,杭州、宁波、南京、绍兴的下降幅度都超过了50%。

由于这张图表没有标注数据来源,所以,不清楚其数据来源何处。

国家统计局并不公布省以下城市的规模以上工业收入和利润数据,很显然,这张图表的数据并非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浙江省并未发布各地工业利润数据。其最新的经济数据仅能在3月17日浙江省统计局官网《1-2月浙江经济运行回暖向好平稳开局》一文中找到。但该文并未披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数据。

省以下的两个省会城市,南京和杭州,均未公布2023年1-2月份的经济数据。南京最新公布的统计信息也是整个3月份公布的唯一一个介绍经济情况的信息是3月24日的《顶压前行稳增长 蓄势聚能开新局——“南京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解读》。

杭州市统计局挺有意思,在统计数据的进度数据栏目中,公布了一个“2023年2月月报”的信息,但点击进去,公布的是一张2022年南京三个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表格。

总之,可以确认的是,这张表格的数据,并非来自各地统计部门。因为如果两个省统计局和省会统计局官网没有公布这类数据,其它城市基本上也不可能会公布。

二、这张图表的确反映了江浙一带民营经济大省的工业实际情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3年1-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为8872.1亿元,同比下降22.9%。

分经济成分看,所有经济成分的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均大幅度下降。其中外商和港澳台企业下降幅度最大,下降了35.7%,私营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了19.9%,股份制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了19.4%,国有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也下降了17.5%。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中,江苏省和这浙江省,1-2月的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分别只有878.1亿元和393.6亿元,分别下滑25.8%和48%,下滑幅度比全国平均水平更大,特别是浙江省,下滑幅度全国第二。

3月24日,江苏省统计局官网在《1—2月全省经济运行简况》一文中披露,1—2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税收收入1901.2亿元,增长7.6%;全省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2%。

3月24日,浙江省统计局官网《1-2月浙江经济运行回暖向好平稳开局》一文披露,1-2月,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106亿元,与上年同期持平;工业和制造业用电量均下降3.1%;全省货运量同比下降0.3%;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1.7%;税收收入1806亿元,下降2.5%。

从两省披露的数据看,1-2月浙江省工业增加值、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幅均明显低于浙江省,税收则是江苏增长7.6%,浙江下降1.5%。结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这两省工业利润下降幅度,说明浙江的经济形势特别是制造业更为严峻。

三、为什么浙江和江苏工业利润的下降幅度大于全国平均水平?

江苏、浙江两省各地工业企业利润以超过平均降幅的幅度大幅下降,其实是中国经济体制和宏观经济的一个缩影。这两个省工业经营困难,利润下降,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我们越来越多的资源都集中配给了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导致了民营企业的生存困难。

大家应该注意到,今年以来的经济微弱复苏,主要是依靠货币宽松、信用扩张、投资基建来推升和刺激的。而这几年承接信贷扩张和基建投资项目的,主要都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和其他国有企业。也就是说,这几年,包括疫情后经济复苏的12-2月,我们更多的资源都集中配给了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蛋糕就这么多,分给国有资本的多了,民营资本得到的必然减少。而浙江、江苏,恰恰是民营企业最集中的大省,浙江的民营企业占比更大。

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1-2月,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506亿元,同比增长9.9%。但其中非工业企业利润3057亿元,同比增长75.8%,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449亿元,同比下降17.5%。国有非工业企业主要是金融企业、通讯企业和能源供应企业,这些企业正是承接信贷扩张和基建投资的主要对象。

而难以承接信贷资源、投资基建资源的私营资本中的外商和港澳台工业企业利润下降幅度最大,下降了35.7%,私营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了19.9%,也高于平均水平。

大家看看这两组数据。2022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1%,其中,国有资本固投增长10.5%,民间固投增长 0.9%。2023年1—2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5%,其中,国有资本固投增长11.8%,民间固投同比增长0.8%。

二是内需低迷对制造业的经营造成了较大的困难。

江浙不仅是民营经济大省,还是消费品制造业大省,当然也是能源资源型工业小省。

工业生产出来的产品,最终的去处是消费。其中一部分用于投资中的基建,一部分用于出口,一部分用于社会的最终消费。2023年1—2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067亿元,同比增长3.5%,比投资的增速5.5%要低三分之一。其中江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08亿元,同比增长4.9%;浙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10亿元,同比增长1.5%。

江浙作为全国消费品制造业大省,其工业产品主要用于消费。在消费增长低迷,工业品出厂价格又因需求不足、供过于求从去年四季度开始明显下降,这两个省受到的影响当然比别的资源型工业占比大的省要大得多。

三是出口订单下滑对外向程度高地区的制造业影响更大

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海外需求持续降温,叠加西方供应链从大陆向东南亚、印度、欧洲、北美转移,导致我国出口也迅速回落。今年1-2月份,我国商品出口人民币计价同比增长3.1%,但美元计价同比下降6.8%。

而江浙,特别是浙江的制造业对外依赖度又特别高,冲击当然就更为严重。2022年,浙江对外依赖度在全国最高,达41.3%。江苏的对外依赖度比浙江低,但也达到了28.3%。所以当商品出口下降时,对江浙特别是浙江制造业的影响,当然也更大。

根据海关数据,2023年1-2月,人民币计价的江苏省商品出口下降5.7%,浙江省商品出口下降6.4%。美元计价的分别下降了14.8%和15.4%。

内需低迷,叠加外贸出口订单减少,对江浙特别是浙江这样的制造业大省和对外依存度较高的省的工业而言,打击当然非常之大。企业的设备、折旧、人工、资金成本基本上都是固定的,内需和外贸不能增长甚至下降,利润当然会受到较大的挤压。

【作者:徐三郎】

12312312

4月21日,长城汽车发布2023年一季报,一季度公司营收290.39亿元,同比下降13.63%;归母净利润1.74亿元,同比下降89.34%;若扣掉非经常性损益,公司归母净利润则净亏损2.17亿元。[蜡烛]

这也是公司自上市以来继2020年一季度扣非净利润发生亏损后再次亏损,不同之处在于上次是由于疫情因素导致车企扣非净利润普遍亏损。

公司一季度汽车销量累计21.99万辆,同比下降22.41%,除长城皮卡销量维持正增长外,其他品牌销量均出现下降,作为公司顶梁柱品牌,哈佛销量同比下降24.58%。

请输入图说

新能源汽车业务方面,情况同样不容乐观,一季度公司新能源汽车销量2.78万辆,同比下降21.45%,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仅为12.67%。

2022年公司190万辆销售目标实际完成106.17万辆;2023年公司销售目标从此前设立的不低于280万辆下调为不低于16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40%。

销量主要依靠哈弗,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低

作为SUV专业户,公司旗下哈弗、WEY和坦克品牌车型均为SUV,2022年公司SUV车型销量占比达到72.76%,其中哈弗对公司销量贡献最大。

2016年长城汽车销量107.45万辆,其中哈弗销量93.8万辆,占比达到87.3%,此后2017年到2020年由于哈弗销量增速大幅放缓,增长基本陷入停滞,公司整体销量增长缓慢。

2021年在欧拉销量贡献下,公司汽车整体销量增速有所提升,同比增长15.24%,销量创历史新高达到128.1万辆。

2022年和2023年一季度虽然坦克和皮卡销量分别同比有较大幅度增长,但由于其基数较小,对整体影响较小,在哈弗销量大幅下降的拖累下,整体销量分别下降16.66%和22.41%,

而作为曾经的SUV销冠车型哈弗H6,2023年一季度销量仅4.8万辆,同比下降32.8%,较2016年同期下降60.33%,已被比亚迪宋PLUS DMI等车型远远甩在身后。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钛媒体产业研究部

2021年之前公司新能源汽车销量基本来自欧拉,2021年欧拉销量13.5万辆,同比增长140%,其中四季度销量5.03万辆,同比增长54.4%,公司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高至13.16%。

进入2022年之后欧拉销量出现下降,2022年和2023年一季度欧拉销量分别为13.5万辆和1.77万辆,分别同比下降22.98%和47.37%;公司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为13.18万辆和2.78万辆,分别同比下降3.74%和47.34%。

而旗下提供高端新能源汽车的品牌魏派销量更是从2020年一季度的2.6万辆大幅下降至2023年一季度的3403量,下降幅度达到86.91%。

对于长城来说,公司目前新能源汽车业务面临的困境可谓用低端守不住,高端上不去来形容。

在竞争激烈的低端市场,欧拉销量大幅下降,而在中高端市场,魏派未获市场认可,也导致公司2022年和2023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在整体销量大幅下滑的背景下并没有提高,依然维持在较低水平。

2023年公司设立的新能源汽车销售目标60万辆,一季度公司仅完成4.63%,从公司目前动作来看,也在努力向电动化转型,公司在2023年上海车展发布的近30款产品中,新能源产品占15款。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钛媒体产业研究部

关于文章完整内容分析,可升级为钛媒体PRO用户阅读全文。

2022年对环保行业上市公司来说,这一年过得尤为艰难。

4月底5月初,环保上市公司2022年年报基本发布完毕。“环保圈”统计190家在A股、港股和新加坡上市的环保企业年报,结果发现,190家企业中,有93家营业收入负增长,占比48.95%;124家归母净利润负增长,占比达65.26%。也就是说,过去一年,有近五成环保上市公司营收下滑,六成多环保上市公司净利润下降。

不过,国内市政环卫领域的头部企业玉禾田(300815.SZ)2022年年报业绩却逆势增长,实现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双增长。玉禾田能取得如此成绩实属难得。

年报公布之后,市场给予积极回应,股价顺势大涨。不过,近期股价却遭遇连续下跌,最大跌幅接近10%,上涨动力略显不足,难道投资者对玉禾田仍心存顾忌?

业绩表现喜忧参半

玉禾田前身为深圳市玉禾田物业清洁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主营物业清洁业务和市政环卫业务,2015年,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身处环境卫生管理行业,玉禾田上游为环卫设备、清洗剂、清洗工具等环卫装备和清洁用品制造商;下游为城市环境卫生主管部门、物业管理公司、公共交通枢纽等等。

2022年玉禾田实现营业收入53.94亿元,同比增长11.58%,归母净利润4.94亿元,同比增长4.61%;2023年Q1实现营业收入14.17亿元,同比增长11.21%,归母净利润1.40亿元,同比增长8.54%。从历史营收来看,玉禾田营收增长非常稳健,并且历史上利润增速一直高于营收增速。

2022年,玉禾田强化目标引领,坚持“产业与资本并举、规模与效益并重”,市政环卫和物业清洁两大主营业务经营业绩稳中有进,两业务营业收入分别占比80.17%、19.77%。虽然营业收入持续拉升,但是市政环卫、物业清洁两大业务毛利率双双下滑,分别降低0.5%、1.15%,公司销售毛利率也降低0.26%。

对此,玉禾田董秘郭瑾告诉钛媒体APP,公司合并了垃圾分类和智慧照明板块后,财务数据结构性变化所致,剔除上述板块,市政环卫板块整体毛利率下滑仅0.74%,主要由于服务外包(2022年冬季除雪费用)、车辆燃油费用上升所致。

今年3月1日,在2023环境企业家媒体见面会上,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会长、清新环境总裁李其林就表示,环保产业要警惕“低毛利陷阱”。而环保产业的“低毛利陷阱”,则是指跟过去相比,环保产业的毛利率有所降低。

随着玉禾田市政环卫占比不断增加、营收规模扩大的同时,2022年公司应收账款逐年增加达到22.71亿元,占总资产比例的37.11%,同比增长8.38%,那么巨额应收账款未来是否会对公司经营有影响?

针对上述问题,钛媒体APP咨询玉禾田,公司表示,目前公司现金流稳定,由地方财政预算出资,根据每月作业效果打分,按月或季度支付,支付周期在1-3个月。同时,公司劳动力密集,人员工资在总运营成本中占比50%以上,也因此造成地方政府大概率会保证按期支付,以免拖欠弱势群体工资。

高ROE和轻资产模式

常言道,资本市场是实体经济的晴雨表。从环保板块指数的表现来看,近年来大部分环保公司股价走势表现确实不好,而股价低迷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环保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了问题。

从外部环境看,环保板块在经历2018年金融去杠杆所带来的冲击之后,一直处于业务调整、优化的过程,因而二级市场难有板块性的机遇。

从企业内部看,大部分环保公司的重资产模式让人诟病,如做垃圾处理、环保工程的公司。与其他环保公司不一样的是,玉禾田主营的市政环卫和物业清洁业务都是轻资产业务,固定资产主要为车辆、设备,仅占总资产的20%。

轻资产模式使得环卫服务公司的资产周转较快,反而较其他环保公司的ROE高出不少。从统计数据来看,玉禾田的ROE水平远超过侨银环保,除玉禾田专注于精细化运营,在费用方面控制得当外,也是由于公司是纯粹的市政环卫和物业保洁运营商,没有涉足环卫车辆设备或者末端垃圾处置等业务资产周转率远超同行,进而提升公司ROE。

理论上讲,ROE越高的公司,给股东带来的回报自然越高。当筛选股票时,作为衡量企业盈利的指标,ROE无可替代。巴菲特曾说,如果只能选择一个指标来衡量公司业绩的话,那就选净资产收益率。长期高ROE的公司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有着很强的盈利能力,相对应地对股价有正向引导作用。

行业规模扩大,增速放缓,隐忧显现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投入,近年来我国城镇化率显著提升。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的城镇化率已达63.89%,城镇常住人口已达9.02亿。根据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数据,预计到2025年,我国的城镇化率有可能达到67.8%,到2035年有可能达到74.39%。

而未来我国城镇化率的不断提升及城市市容市貌标准的逐渐贯彻落实,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市场需求将持续释放。根据华西证券的研报,我国的公共环卫市场规模在未来5年内将持续保持8%-10%的增速,且其中的市场化占比将持续提升。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中国环保产业实现增加值1.78万亿元,占GDP的2.1%,同比增长7.1%。预计到2025年,中国环保产业规模将达到3万亿元以上。虽然目前市场需求继续释放,但是目前环保产业总体增速已经放缓,这可能是整个环保行业遇冷的关键因素。

4月18日,在中国环博会同期活动——2023中国环境技术大会上,光大环境执行董事、副总裁胡延国表示,环保企业现在的日子“非常不好过”,以前是跑马圈地、快速增长,现在随着城镇化进入一定阶段后,无论是固废还是污水,都已经达到瓶颈期。

实际上,环保行业也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对一线环卫工人和清洁人员需求量较大,老龄化的加速也给行业带来压力。

截至2021年末,玉禾田、启迪环境、侨银股份、福龙马、新安洁、盈峰环境和宇通重工员工总数分别为7.49万人、7.06万人、5.84万人、5.13万人、1.39万人、1.34万人和1.09万人。其中,环卫服务业务占比较高的玉禾田、侨银股份、启迪环境和新安洁,一线生产/服务员工数量占员工总数之比皆在95%以上。

另外,从从业人员构成角度看,由于环保行业工作时间长、薪酬低,从业者基本以年龄较大的退休人员或者外来人员为主,且学历在高中及以下居多。以上市公司玉禾田和侨银环保为例,两者的人工成本在总成本中占比都在60%以上。

研报显示,未来随着环保公司业务规模的快速扩大,其员工人数持续增加。尽管不断紧盯行业发展趋势,不断提高项目的机械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但如相关措施的实施效果未能完全覆盖成本上升,则将可能对环保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不利。(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翟智超)

携程发布2022年Q3财报:净营收69亿元,同比上升29%;格力地产:免税集团前三季营收12.64亿元,净利润2.16亿元;爱立信面临额外一年的美国合规监督;华纳兄弟探索:预计到2024年底将产生高达53亿美元的税前重组费用;推特更新了隐私信息政策,将删除个人实时位置分享功能;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家卫生健康委:四方面着手,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携程发布2022年Q3财报:净营收69亿元,同比上升29%;格力地产:免税集团前三季营收12.64亿元,净利润2.16亿元;爱立信面临额外一年的美国合规监督;华纳兄弟探索:预计到2024年底将产生高达53亿美元的税前重组费用;推特更新了隐私信息政策,将删除个人实时位置分享功能;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家卫生健康委:四方面着手,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携程发布2022年Q3财报:净营收69亿元,同比上升29%;格力地产:免税集团前三季营收12.64亿元,净利润2.16亿元;爱立信面临额外一年的美国合规监督;华纳兄弟探索:预计到2024年底将产生高达53亿美元的税前重组费用;推特更新了隐私信息政策,将删除个人实时位置分享功能;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家卫生健康委:四方面着手,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携程发布2022年Q3财报:净营收69亿元,同比上升29%;格力地产:免税集团前三季营收12.64亿元,净利润2.16亿元;爱立信面临额外一年的美国合规监督;华纳兄弟探索:预计到2024年底将产生高达53亿美元的税前重组费用;推特更新了隐私信息政策,将删除个人实时位置分享功能;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家卫生健康委:四方面着手,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


4月21日,长城汽车发布2023年一季报,一季度公司营收290.39亿元,同比下降13.63%;归母净利润1.74亿元,同比下降89.34%;若扣掉非经常性损益,公司归母净利润则净亏损2.17亿元。[蜡烛]

这也是公司自上市以来继2020年一季度扣非净利润发生亏损后再次亏损,不同之处在于上次是由于疫情因素导致车企扣非净利润普遍亏损。

公司一季度汽车销量累计21.99万辆,同比下降22.41%,除长城皮卡销量维持正增长外,其他品牌销量均出现下降,作为公司顶梁柱品牌,哈佛销量同比下降24.58%。

请输入图说

新能源汽车业务方面,情况同样不容乐观,一季度公司新能源汽车销量2.78万辆,同比下降21.45%,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仅为12.67%。

2022年公司190万辆销售目标实际完成106.17万辆;2023年公司销售目标从此前设立的不低于280万辆下调为不低于16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40%。

销量主要依靠哈弗,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低

作为SUV专业户,公司旗下哈弗、WEY和坦克品牌车型均为SUV,2022年公司SUV车型销量占比达到72.76%,其中哈弗对公司销量贡献最大。

2016年长城汽车销量107.45万辆,其中哈弗销量93.8万辆,占比达到87.3%,此后2017年到2020年由于哈弗销量增速大幅放缓,增长基本陷入停滞,公司整体销量增长缓慢。

2021年在欧拉销量贡献下,公司汽车整体销量增速有所提升,同比增长15.24%,销量创历史新高达到128.1万辆。

2022年和2023年一季度虽然坦克和皮卡销量分别同比有较大幅度增长,但由于其基数较小,对整体影响较小,在哈弗销量大幅下降的拖累下,整体销量分别下降16.66%和22.41%,

而作为曾经的SUV销冠车型哈弗H6,2023年一季度销量仅4.8万辆,同比下降32.8%,较2016年同期下降60.33%,已被比亚迪宋PLUS DMI等车型远远甩在身后。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钛媒体产业研究部

2021年之前公司新能源汽车销量基本来自欧拉,2021年欧拉销量13.5万辆,同比增长140%,其中四季度销量5.03万辆,同比增长54.4%,公司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高至13.16%。

进入2022年之后欧拉销量出现下降,2022年和2023年一季度欧拉销量分别为13.5万辆和1.77万辆,分别同比下降22.98%和47.37%;公司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为13.18万辆和2.78万辆,分别同比下降3.74%和47.34%。

而旗下提供高端新能源汽车的品牌魏派销量更是从2020年一季度的2.6万辆大幅下降至2023年一季度的3403量,下降幅度达到86.91%。

对于长城来说,公司目前新能源汽车业务面临的困境可谓用低端守不住,高端上不去来形容。

在竞争激烈的低端市场,欧拉销量大幅下降,而在中高端市场,魏派未获市场认可,也导致公司2022年和2023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在整体销量大幅下滑的背景下并没有提高,依然维持在较低水平。

2023年公司设立的新能源汽车销售目标60万辆,一季度公司仅完成4.63%,从公司目前动作来看,也在努力向电动化转型,公司在2023年上海车展发布的近30款产品中,新能源产品占15款。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钛媒体产业研究部

关于文章完整内容分析,可升级为钛媒体PRO用户阅读全文。

在化学纤维业务拖累下,澳洋健康(002172.SZ)急需寻求利润增长,不过却仍未摆脱扭亏失败的魔咒。3月23日晚间澳洋健康披露年报,2022年公司实现营收20.21亿元,同比下滑33.27%;实现归母净利润-1538.98万元。在前三季度实现盈利的情况下,澳洋健康于第四季度一举亏掉了全部利润。[蜡烛]

为实现向大健康业务全面转型,澳洋健康在2022年完成了粘胶短纤业务相关的全部资产出售。但“瘦身”后,新业务却尚未挑起大梁。此外,募投项目爬坡速度未达预期、高额的负债,澳洋健康的压力着实不小。

财务费用支出致全年亏损,转型效果尚未显现

在化学纤维及大健康双主业发展不及预期后,澳洋健康在2022年上半年出售完毕化学纤维相关业务,实现了转型升级,但尚未扭转颓势。

相较于2021年营收30.29亿元、归母净利润-10.39亿元,2022年公司营收依旧呈下滑态势,并持续了以往的亏损局面。

这是一个图

分单季度来看,澳洋健康第1至第4单季度分别实现营收6.44亿元、3.92亿元、6.44亿元、3.41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3249.89万元、1352.79万元、-2118.74万元、-4022.92万元。事实上,前三季度澳洋健康尚盈利2483.94万元。但在第三单季度,澳洋健康再度陷入亏损,更在第四季度将前期利润一举亏完。

年报披露第二天,有网友在贴吧表示,“2022年营业额20亿,一二季盈利,三四季亏损,可能是1.8亿盖专家楼导致的亏损”。钛媒体APP致电澳洋健康求证下半年亏损原因,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主要是财务费用支出比较多。公司只是把子公司阜宁澳洋化学纤维的相关业务进行出售,阜宁澳洋未出表,相关债务仍需继续偿还。此外,还有一些诉讼事项以及确认在年报里的一笔澳洋新材料资产处置收益转到了2023年一季度,所以导致了第三、四季度的亏损。

报告期内,澳洋健康三大业务板块医疗服务、医药物流、化学纤维分别实现营收10.07亿元、9.98亿元、1691.94万元,占总营收的比重分别为49.8%、49.36%、0.84%。

由于国内粘胶短纤市场竞争激烈,粘胶短纤产品销量和利润下降,个别子公司甚至出现了持续亏损的情况。2019年至2022年,化学纤维业务毛利率分别为-4.73%、-17.29%、-3.70%、19.29%,营收占比分别为39.73%、39.38%、34.78%、0.84%。

2021年起澳洋健康就开始着手出售化学纤维相关业务。2022年5月,澳洋健康完成了子公司阜宁澳洋差别化粘胶短纤和普通粘胶纤维制造和销售业务相关的全部资产出售,转让款合计17.27亿元。同年12月28日,澳洋健康以3180万元出让了澳洋新材料100%股权,该部分股权出售收益约2582.78万元将在2023年一季度予以确认。

在全面完成向大健康业务转型后,澳洋健康主要业务范围集中在医疗服务,形成了医、康、养护联动发展模式。与此同时,澳洋健康成立了澳洋生物科技及与其业务相关的子公司,力求在功能性食品、保健品的销售业务上进行探索,寻求新的业绩增长渠道。2022年贵玺系列滋补、养生产品已实现上市,但澳洋生物科技实现的净利润为-185.13万元。

  1. 数据方面来看,医疗服务与医药物流利润占比分别为70.13%、28.71%,毛利率分别为19.63%、8.11%,分别同比增长-1.07%、1.26%,利润占比较大的医疗服务毛利率反而出现下滑迹象。
  2. 行业相关人士分析称,在已有存量市场,行业不是共同成长,而是此消彼长。在行业红利消失,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很多企业陷主营业务增长乏力的困境,纷纷在战略层面展开角逐,开展多元产品迭代、多元创业和多元并购,以此谋求在细分领域开辟新的市场增量或在新的行业发展红利。

募投项目不及预期,管理层嗅到危机

  • 2018年12月,港城康复医院建设项目和澳洋医院三期综合用房建设项目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如今上述项目运营期已满四年。
  • 根据《2016年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四次修订稿)》,港城康复医院建设项目预计效益为运营期年均销售收入7523.28万元,年均税后利润1526.35万元;澳洋医院三期综合用房建设项目预计效益为运营期年均销售收入9725.1万元,年均税后利润2419.88万元。

2022年澳洋医院三期综合用房建设项目实现的效益为2404.83万元,累计实现效益占累计预计效益的比例为114.24%。

但港城康复医院建设项目的表现却与预期差距不小。2022年,该项目实现的效益为371.82万元,较上年减少14.87万元。澳洋健康表示,港城康复医院建设项目实现效益未达预期且差距较大,主要是由于一方面港城康复项目系新成立康复医院,其处于业绩爬坡阶段,第一年、第二年收入爬坡速度未达预期;另一方面,过去几年项目所在地的医护人员平均用人成本提升较快,同时两票制等政策压缩了药品利润空间,为了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港城康复医院相比效益预测时加大了人力物力的投入,从而导致利润空间收窄。

钛媒体APP注意到,澳洋健康的资产负债率再创新高,已超越2021年的98.67%达到99.01%。其中,仅短期负债便已超过货币资金。2022年末,澳洋健康货币资金为9.84亿元,短期借款为11.76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为1.41亿元。

此外,由澳洋健康或及子公司担保的于未来12个月内到期的金融负债金额为17.88亿元,高于货币资金和应收票据余额的11.88亿元。

为减小偿债压力、流动性风险以及经营亏损对持续经营带来的风险,澳洋健康管理层制定了以下应对计划:控股股东澳洋集团以持有的已发行且未受质押或冻结的1亿股股票,订立不可撤销承诺,承诺当澳洋健康及其子公司偿还银行借款或应付票据需要资金支持时,将使用股权质押等合理方式提供资金支持,且该部分股权除上述用途外,不向任何其他方质押或出售;编制现金流量计划,考虑缩减管理费用等间接费用、推迟项目研发及减少资本性支出;与相关金融机构开展新一轮的融资沟通,签订贷款合同以保证未来12个月内的银行贷款资金。

同样不容乐观的还有现金流。年报显示,澳洋健康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380.29万元,延续了2021年的亏损态势,同比下滑1.01%。业绩层面的不振也在二级市场有所反应,3月27日澳洋健康股价低开3.74元/股,较历史最高点已跌去约85%。(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陆雯燕)

普通的去除间距

只有a标签包裹img

p包a标签再包img



场景解决方案提供商
Loading...
ANTA
安踏集团是一家专门从事设计、生产、销售运动鞋服、配饰等运动装备的综合性、多品牌的体育用品集团。2020年的净利润为51.62亿元,公司创立于1991年,2007年在香港上市。2018年安踏集团销售流水超过400亿人民币,同比增长超过44.4%。2019年上半年,安踏实现营收148亿,同比增长40%。经过近30年的发展,安踏集团已经从一家传统的民营企业转型成为具有现代化治理结构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公众公司。从2015年起,安踏集团一直是中国最大的体育用品集团,市值在2019年8月超过了1700亿港币,位列全球体育用品行业第三位。
Loading...
美团 · 酒店
美团旗下的综合住宿服务平台。美团酒店 ,2019年,美团酒店国内酒店预订间夜量为3.92亿。2019年10月1日,单日入住间夜量最高超过300万。